| 看群"熊"逐鹿 "北方瓷都"淄博建陶的前世今生 |
|
来源:《陶瓷信息》
作者:柴刚
时间:2009/8/21
|
|
|
6月28日~30日,第三届中国(淄川)建陶卫浴洽交会在淄川建材城举行;9月6日~9日,中国陶瓷科技城将迎来第九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与此同时,中国财富陶瓷城也将于9月7日~9日举办2009年第五届中国(淄博)陶瓷代理经销商峰会……
“北方瓷都”淄博这一系列动作在业界备受关注。
“这是淄博建陶业激烈竞争的表现。”有业内人士则如此认为,淄博3大主要建陶市场的表现是淄博建陶业的参照。这一观点得到了淄博众多业内人士的赞同,甚至有人用群“熊”逐鹿来形容目前淄博建陶企业的境况与建陶行业的状况。
“瓷都”成为淄博的城市名片
淄博是齐文化发源地,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铁路贯通,公路纵横,境内胶济铁路及济(南)青(岛)、滨(州)博(山)高速公路等15条交通干线通往全国各地。而“瓷都”则是淄博的4张城市名片之一。
“淄博陶瓷赋予了淄博丰富的文化内涵。”采访中,业内人士如此评价陶瓷对淄博这座城市的影响。据相关资料表明,西周初年,姜氏太公被封营丘,建立齐国,至秦灭齐的800余年间,淄博地区以临淄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是齐国的中心区域,在其范围的淄博境内(沂源除外)所发现的陶器是齐文化的物质文化反映。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西周以后的制陶技术上承夏商,除以日用陶器为主外,还出现了釉陶。作为专业制陶业的兴起,工具制陶、工艺制陶等制陶业出现大型、集中、专业化的特点。
随着制陶业的发展,瓷器随之发展起来。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淄博陶瓷业仅是指工业陶瓷、日用陶瓷,而在积累了人才、资源等优势后开始迈向建陶产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淄博建陶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2阶段在1995年左右;自2002年左右起,在几年的时间内形成了淄博建陶业目前的格局。
“其中,淄川区与张店区的建陶企业占据了淄博建陶企业的95%。”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淄川区的国有建陶企业在第一发展阶段得到了迅速发展,随后则是张店的集体企业快速发展,并占领上风。进入本世纪初期,淄川的个体建陶企业“东山再起”,从规模、数量、产量等多方面再次占据上风。建筑陶瓷与日用陶瓷一起为淄博赢得了“北方瓷都”、“中国陶瓷名城”等众多称号,“瓷都”也成为淄博的一张城市名片。
据淄博市建材冶金行业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淄博市拥有252家建陶企业、395条生产线,生产能力达12亿m2,占全国建陶产量的23%,拥有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65家,占全市建陶企业总数的25.7%。
“瓷都”淄博为业界填写了浓重的一笔。
“名头大,内容少”
淄博建陶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建陶产业基地,从原料配制、陶瓷机械、物流等方面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而产品在质量、花色、产量等各方面已与佛山不相伯仲,但淄博建陶业至今却没有形成区域品牌,得不到终端消费者的认可,这让“瓷都”人有些底气不足甚至耿耿于怀。而在“瓷都”内部,淄博的建陶企业至今是各自为战,激烈的价格战仍不时硝烟四起。
记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多名企业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此表示不愿多谈甚至拒绝采访,认为淄博建陶业目前是“名头大、内容少”,“无从谈起”。
“淄博目前面临最大难题就是无法集群。”有关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当中包括企业、产业配套、人才、市场等各方面的集群,这也就无法形成“聚集”效应,无法形成品牌、产品、技术、信息、交易的集中交流。品牌是企业的灵魂,其最大作用就是进行市场资源的有效聚集和整合,围绕企业品牌,将可聚集一大批人才、资金、商家、技术甚至政策资源;中国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陶瓷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已经摆脱以传统制造为核心,开始以营销、品牌为中心。
而需要实现具备的这些条件,就目前而言,确实让“瓷都”人“无从谈起”。
做品牌企业,决策者以及拥有的人才是其关键。而淄博建陶业的决策者出身不同于佛山,他们大多来自当地的村委负责人、农民等。“山东人豪爽但是嫉妒心也强。”上述人士认为,如果你穷,淄博的企业家可能给你饭吃,但不会允许你比他强,致使淄博建陶业非常闭塞,且内战不断。该人士说,淄博的建陶企业能够引进品牌却不擅长研发,建设自己的营销网络,即使引进了众多知名品牌,也很难起到对整个产业的推动作用。而对于上世纪众多陶瓷企业聚集的人才,有人用“溃不成军”、“非常惨”来形容其现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当时的技术、管理等各种人才被充实到了其他各个行业,如今已难觅身影。目前,淄博的许多建陶企业不愿下大力气培养、招聘人才,致使淄博的建陶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留住人才。
淄博汇龙陶瓷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姬文则认为,外界对淄博砖的认可是内墙砖,这也是淄博的优势。“做品牌的需要支撑点,而这个点则是经济实力。”姬文介绍说,做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淄博绝大部分建陶企业一年产值不足一个亿,难以寻到这个支撑点。姬文同时认为,如果企业打造了品牌,随后面临的将可能是“供不应求”的境况,而在企业的设备、质量等无法跟进、达到品牌的要求时,对企业则是毁灭性的打击。
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将淄博建陶业发展瓶颈指向了相关协会与当地政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认为,淄博建陶行业的几个协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负起应有的职责,其作用“等于零”,而政府几乎不存在引导的责任,许多相关部门只会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却很少“雪中送炭”。这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他所经营的企业目前要与台湾一家企业合资,开发一项建陶产业,而这一项目的成功将成为建陶行业革命性的标志,但至今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都没有对此进行引导甚至过问。
“瓷都”人的底气可见一斑,而内战也不可避免。
高污染让建陶业感受危机
8月10日上午,淄博张店。
池建泉在自己的办公室内一直迎来送往,脸上挂满了笑容。这位年近40岁的汉子是天创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
“现在的订单是源源不断,货供不应求。”池建泉告诉记者,自今年年初以来,天创陶瓷的业务逐步增多,已多次组织工人加班加点进行生产,他目前正在与意大利的企业合作进行产品创新。然而就在一年前,池建泉的脸上却没有这么多笑容。这家成立于2004年年初的陶瓷企业,在其成立不长的时间内便遇到了行业的冬天。
2008年5月11日~30日,淄博市政府组织开展了2008年第1次环保专项行动,29家建陶业未能通过验收,并对29家建陶企业实施停产整顿。与此同时,淄博市政府检查组于当年6月1日对有关区县进行检查督导,对采取措施不力、关停不及时的乡镇(办事处)实施环保“一票否决”。淄博的建陶企业与当地政府体会到了“紧箍咒”的威力,其中有的建陶企业全年开工不足2个月。随后,许多产能低、能耗大的企业被纷纷淘汰。
紧跟淄博“环保风暴”的则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天创陶瓷在“环保风暴”中没有到冲击,然而在金融危机中却明显感到了压力。“从9月份开始,每天的神经都绷得很紧。”池建泉坦言,虽然企业客户稳定,没有出现停线、停产的情况,但毕竟是第一次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一直持续了半年时间。”
与池建泉感受一样,这是淄博建陶业目前面临的最大一次危机。在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一份调查中显示,2008年第4季度,全行业进入“冬眠”状态,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和布局暂时停顿,而原来的广东、山东等主产区产量大幅下降。
而在许多淄博人眼中,淄博建陶业面临的环保风暴并非偶然。
在记者采访中,有人曾感叹:淄博陶瓷产业在创造了多个富翁、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的同时,还给淄博带来了什么?该人士认为,建陶业的发展带来了随意乱倒的陶瓷废渣,给淄博并不洁净的郊区“锦上添花”,河道变垃圾场,良田变污田。更为严重的是废浆污染土壤,使成片的土地无法继续耕种,水塘也变废浆池,而这不是一日偷排之功,“陶瓷废浆密度大、粘度高,淤积在河底难以被冲走,既影响排洪又对河底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时至今日,记者在多家企业采访时,厂区内停满了前来购货的车辆,仓库里又出现了热火朝天的销售场景。
然而对离此不远的危机仍让“瓷都”人心有余悸,因
|
| |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