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我们无法回到20多年前,在四川彭州的一所小学门口,一个稚嫩的小孩望着爆米花棒,询问老板进价是多少;我们也无法看到,一个16岁的少年,是如何才打完吊瓶,又站在生产线上摸索工厂的整套生产流程。 我们错过的,是一部包含血汗与拼搏的个体奋斗史——张义冬从小涉足商道,不断成长不断蜕变,不断蜕变不断成长,有颠簸,有失败,有成功,有欢笑,就像一只不断迁徙的小鸟,由南往北又由北往南,一直扑腾着翅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而心中从未放弃最初的梦想。 这个故事,本是上亿打工仔背井离乡,最终自立事业的艰辛缩影,但05年飞来横祸,之后受到高人的指点,激发出了内心最彻底的能量,张义冬的人生翻滚、蜕变、升腾,一连串的跌宕起伏之后,柳暗花明又一村。 很庆幸,在这个事事以利益盖棺定论,一切向钱看的浮躁大环境之下,在小微企业中还能找到一个跳脱组织本身架构,完全着力于在思想上追求凝聚力的样本。张义冬毕生对完美家庭的追求,潜移默化地渗入他的佳典美电器有限公司,影响着每一个人,无声无息地形成一种文化,仿佛一颗灵性的种子,缓慢而真实地发芽生长——这是一种沉默却惊人的力量。 建材行业风起云涌,三五年来变化惊人。莫说青山多障碍,曾经的“孩童企业家”像带娃娃一样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像老妈妈一样经营一个不断壮大的企业,其中的汗与笑都沉淀为一张张生动的照片,种子被灌溉成了大树。
上篇一切为家 卖“炮筒”的小男孩 故事的开头,往往细微、草莽而艰辛,而这个故事更是增添了一份稚嫩。 1974年,张义冬出生在四川彭州,年幼时很难感受到一个“完美”家庭的温暖,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一杯水一粒饭把两兄弟拉扯大,大大小小事无巨细都要操心。伴随着母亲劳碌的身影,以及对与父亲相见的渴望,两个梦想深深地刻在张义冬脑海里——第一、要代替父亲成为家庭的支柱,让父母不再分开,安安稳稳地生活在一起;第二、以后有了孩子,一定要让他过着安稳的生活,一直守护在他身旁,给他一个完美的家庭。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10岁的小孩子发自内心的无限憧憬,同时也是他坚定无疑的毕生目标。 为此,张义冬立下决心,“坚决不上班、不打工,一定当老板!”在幼年张义冬跳跃的思维里,只有自己当了老板,才能自主决定工作地域,确保一家人不会长期分离。也只有自己成为家庭的支柱,才能让父亲从远方回来,一家团聚。 所以张义冬从小就对身边的“商机”极为敏感,在小学四年级,他就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商业实践”。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小孩子就像夏天的阳光一般充满了活力,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校门外的销售“炮筒”(爆米花棒)的小商贩投其所好,五颜六色的爆米花棒让小朋友们无法抗拒,通过“死缠硬磨”后家长勉为其难的购买更是增加一份成就感——简直是从嘴里美到了心里。 当其他小朋友们跳着闹着品味美食的时候,张义冬却等小商贩闲下来时向其询问:“叔叔,这个好好吃哦,你拿成多少钱一根啊?”小商贩没有在意,一个小孩子怎么会问他买卖上的问题,随口答:“4分钱,隔壁村拿的。”张义冬机灵地计算着,4分钱的进价,卖一毛钱,几乎没有运输成本,而自己惠嬢就会做这个,成本可以更低,这个生意可以做。 3岁看大,7岁看老,张义冬的做事风格这个时候就可见一斑。说干就干,拉上自己亲戚一起干,因为竞争少,以及成本优势,生意顺风顺水,而初次尝到甜头的张义冬首次感到,自己可以接父亲的班。 年幼的心境难觅杂质,年幼的商人也极少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为了有更稳定的收入,张义冬决定到床垫厂拿活回家干,这一干就从小学干到了初中毕业,那时他只有15岁。 要生活还是要打工 机遇是怎么来的?有人说是运气,有人说是打拼,更多的智者认为机遇是个伪命题,只能通过感召出现,这是一个始于表现,到被认同、被信任,直到被交托的有机化进程,基本不提供馅饼从天而降的坐标。 所以机遇不期而至,因为表现突出,张义冬得到床垫厂老板的赏识。初中毕业后,床垫厂老板找到张义冬,语重心长地说:“去攀枝花打拼吧,小张,只要肯干,凭你的资质一定挣大钱!” 挣大钱,然后自己当老板,家里安稳,父母就能安安心心在一起,一家人才能团团圆圆,这正是张义冬的梦想,机遇来了。 1989年,张义冬怀揣300元,来到攀枝花打工。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攀枝花的太阳特别毒,张义冬水土不服,三分之一的时间和三分之一的工钱都花在了输液上,即便如此他依然一人掌握了整套制作工艺,只要有设备,张义冬一个人也能做。6个月后,回家过年,一天一个陌生的男子敲开张义冬的家门,原来厂方老板换人了,新老板对工艺、生产什么都不懂,专程找张义冬去当厂长,老板承诺由张义冬召集人手,每人先预发1000元“工钱”。 “厂长,比包工头厉害多了!”这个重任对于一个不满16岁的少年来说,略显崇高,甚至激发了张义冬内心深处的一股使命感,新的成功似乎近在眼前。他立刻召集人手,并且激励大家:“大家都只带300元,而且其中150不能用,留到回家,要时刻想着家里。我们一定衣锦还乡!” 可是事与愿违,这次激动人心的“厂长”生涯,没能铸就张义冬的“将军”之路。老板人很好,对所有人都很照顾,可就是一直不签合同,这让张义冬心里很“悬”,毕竟没有一纸合同,大家的利益是很难保障的。出于对大伙负责,过年之前,张义冬留下书信辞别,带领所有同乡回家——那可能是张义冬10多年来最尽心力的一次写作。春节之后那位老板再次登门邀请张义冬,被后者婉拒。 春节之后那些苦闷的夜晚,心里失落的张义冬躺在家里温暖的床上,整个屋子洋溢着幸福的味道。他总是眉头紧锁两眼发直,直勾勾地望着窗外斑驳的光影,脑海里反复激荡着一个问题:未来究竟在哪里? 如今回想起来,张义冬自嘲当时是陷入了一场“庸人自扰式”的思考当中,从来自己的梦想就很明确,路也从来都是自己脚下走出来、手里做出来的,自己还很年轻有的是力气——方向明确、走得动,差的只是在最佳路径上踏出第一步。 反而是兄长一句简单的问话,惊醒梦中人:“想做生意,还是去打工?”而这对张义冬来说绝对是个不成立的选择题。 1990年底,兄弟两人一起来到成都打拼,准备在天府之国干出一番事业。 中篇跌宕的青春 半年干完别人两年干的事 他们确实拥有过人的商业嗅觉。那时的城隍庙,是电子元件商家的聚集地,“很多商家都在做,个个生意都不错”,但是通过交流、分析、挖掘,他们敏锐地发现这些商家基本不具备多强的经营能力,生意好完全是因为市场需求量大而已——这是一块可以尽情采用机械化耕耘的沃土,而大家却只是一人一把锄头地在犁地——这个市场有搞头! 在城隍庙卖电子元件,这是兄弟俩人生中第一次扎扎实实的创业,之所以说它“扎实”,一是它决定了张义冬今后的发展领域,二是它的确包含了太多辛酸苦辣。 万事开头难,无论你说你有多能干,经销商认的还是票子,除非你自己拿出实际成绩,别人才信得过你,不然就只能和其他商家一样,纠缠在票子上竞争。两兄弟第一个月挣了100元,第二个月240元,第三个月也才400多,还不如一个在大公司打工的同学,一个月800多。这位同学曾来邀请张义冬一同打工,但是张义冬认为,虽然现在拿得多,不过没有发展空间,所以婉言相拒,依然当着收入不如打工仔的小老板。 在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或许效应显现得比较慢,但最后回报是巨大的。1995年,在城隍庙摆了5年地摊之后,兄弟俩在行业中已经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张义冬为了不和兄长的生意相冲突,转型经营小家电。任何事情只用上路了,就会很快,而张义冬发展得如此之快,让人吃惊——张义冬经营的“威王”电饭煲很快网店密布,1997年网点建设成熟,“半年就做了别人两年才能做到的事情。” 如何办到的?张义冬说:“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我找了个‘总代理’。我和一个客户合作,他的销售网络很好,而我的产品和他的形成互补,所以由他全权负责销售,70%的利润归他。我的产品比同行的都要贵两到三元,销量一上去,我们都赚得不少。” 而张义冬对经营模式的探究,竟然得益于曾经做传销的经历。当时通过朋友介绍,发现传销这种不经过店面,直接由销售人员上门推销的模式非常可行,中间利润让给团队,从而激励团队,十分有利于营销团队的建设,对经销商网络的打造也很有借鉴价值——这种业务员模式,以及经销商返点让利模式,现今依然是行业主流。 所谓的商机就是市场的破绽,其实无处不在,那些以为创业就是要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的想法,可谓大错特错。其实商业的改良比商业的创造要容易得多。 对于直销,圈外人觉得这是趟浑水,圈内人则紧盯着水下的肥鱼。而犹豫者,往往会被圈内人言之凿凿的“肥鱼论”吸引,却忘了水有多深;精明者则会查明这里为何鱼肥,然后自己打造一个鱼塘。 挫折的洗礼 传销对张义冬的促进大致有3点:1、研究更好的经营模式;2、修心磨性,不断对自我进行“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的暗示,磨练了一颗无畏的心,促进了心路的成长;3、强化了对诚信经营的坚持。 传销模式优势突出,为什么还会成为社会之公愤? “很简单,产品太假了。如果产品正常价值是500元的话,传销会卖4000。这就是自掘坟墓。” 不知是否为了让张义冬加深印象,上帝很快给张义冬上了一堂认识“诚信”的大课——1997年,一位由张义冬引入行业,全力帮助,当时最信任、关系最铁的“朋友”告发张义冬,说他组织传销。这犹如一记闷锤,张义冬伤的不仅是经济,更在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可信?现在回想起这段往事,他依旧心情波动,情不自禁。 与此同时,张义冬也发现了诚信在商业经营中不可替代的价值。此后两年时间,张义冬潜心打造自己的品牌价值,模式先进,成绩突出,吸引了大批商家。1999年,生意很好,产品供不应求。此时张义冬25岁。 很多这个时代的商人,都会经历一个什么领域只要觉得挣钱,就都在投资的阶段,张义冬也是如此。有人说,成熟和幼稚的差别就体现在心的厚度,如果说心就像气球,皮厚的气球怎么也吹不大,皮薄的一吹就涨。此时张义冬的心恰好属于后者。因为生意好,压力小,25岁的心开始膨胀,开始自满,“以为做什么都能成功”,于是广泛投资,包括农业、化妆品、养殖……做了很多才发现最后只有农业赚了点钱,于是及时抽身,只保留了农业的投资。 张义冬开始审视自己——无畏心是正确的,说干就干的行动力也是正确的,自己错在盲目自大,丧失了对未来的理性判断。 于是张义冬收拾心情,整装再发。 下篇张义冬2.0 价值观的升腾 2003年,一个品牌给了张义冬很大的刺激,让他发挥出远超过研究传销的能量去潜心钻研,它就是“安利”。张义冬哥俩花了8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对安利经行了深度调查,包括它的直销系统,甚至包括它的工厂。2005年3月,时值皮鞋市场红火热销,张义冬想把公司转给以前帮他的经理来经营,自己专心经营安利。 命运这东西永远没法说清楚,老天准备给你开一扇门,就会给你关一扇窗,有时候他出手太重,让血肉之躯承受不来。 2005年3月8日凌晨,贵阳,一场车祸成为张义冬心中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痕,尽管他封锁了消息,但是依然不胫而走,第二天早上9点就有同行开始行动,挖张义冬的客户,甚至连工厂都打电话过来询问合作是否中断,张义冬坚定地答复:“你放心,合同继续执行!”并马上让母亲打了30万到工厂账户,稳住事态。 人生的改变,往往以重大的挫折和绝望为药引,这些药引没有新颖的成分,发自内心的痛苦和悲伤,都是滚烫而真实的,这股真实的力量将展示人生新的方向——张义冬开始反复地询问自己:人的一生可以瞬间就没了,到底人生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反复的自我诘问中,张义冬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挪威圣爱基金理事”罗岚兮女士,她在了解了张义冬的经历和苦恼后介绍他到德阳万佛寺皈依,并向他引荐了自己的师兄慧明师傅(丹真活佛嫡传弟子)。 当慧明师傅问他:“这一生你究竟要什么?” 张义冬顿时语塞,因为儿时的愿望皆已实现,父母都在身边,自己虽然离异但孩子依然陪在身边,似乎别无所求了。 师傅又问:“还有别的想法没有?” 张义冬说:“没什么了,就想要个完美的家庭。” 师傅问:“你为什么只想自己,不去帮助别人,有没有想过你身边还有很多人需要你的帮助?” 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个人的存在与身边所有人的命运,其实是骨肉相连的,大家之于自己也是同样。那一刻,张义冬的价值观开始升腾,并给自己定了性,给自己定了目标—— 1、38岁前一定要结婚,取一个大方、智慧的老婆,不再让父母担心,也让自己的心真正有个窝,家和万事兴,欲立业先成家; 2、确定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以及怎么去做。 慧明师傅向张义冬承诺:“当你帮助了100个人的时候,我就从西藏来成都看你。” 张义冬铭记于心。 新的事业 张义冬发现,自己多年的基础都扎根在电器行业,与其另辟蹊径不如在养育自己的这片厚土上再创新高。 继续做小家电?不。 小家电的渠道很大一部分不是把控在自己的手上,比如重中之重的KA卖场,而且即便是大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也不算高,资金在流程中倒腾三四次,也只有五到六个点的利润,经济效率低。 当时正值冰箱下乡,开始普及,冰箱市场让张义冬看透未来一定是品牌化的世界,这方面厨卫行业具有很好的前景,而且不一定走KA卖场,一条街的聚集地都可以形成很好的聚集效应,易于操作。此时成都橱柜行业,产品价格范围很大,任何档次的产品都有发展空间,而且经营能力较强的老板较少,很多品牌代理商的责任就仅仅是发货而已——厨卫行业对张义冬来说,似是故地重游。 这时长虹厨卫业务员陈怡找到张义冬,商议合作,当得知对方是“资格”的长虹品牌之后,张义冬正式踏入厨卫行业,但是因为自己对厨卫行业不够了解,一切经营方案都交给陈怡谋定。 结果是07年到08年都在亏,09年就感觉走不动了,在大家聚会时同行都在调侃张义冬:“你拿20万来我把你那些货甩了。” 伤心定是难免,但是现在的张义冬不再是青涩的小伙子,他潜下心来,因为他看到同行的经营团队都是小规模的,甚至连“团伙”都算不上,也没有品牌发展的观念,自己还是很有机会,只需要等等——等到长虹正视四川市场,开发符合这里消费需求的产品,对于长虹这样的企业来说,绝不会缺乏这样的市场意识。 终于,2010年3月,长虹向四川市场投放燃气热水器,张义冬熬到了头,立刻迅猛发力。凭借对自身经营模式的反复改良,以及从以前的成功中汲取的无限信心,长虹的网点像曾经的威王电饭锅一样雨后春笋般建立,长虹只用了6个月就拓展了接近二百家网点。 2011年,张义冬的佳典美电器有限公司在广东成立了中山市居里夫人电器有限公司,建立了佳典美的自主品牌——居里夫人集成环保灶。 2012年1月,为配合未来发展目标,佳典美正式签订了格兰仕厨卫的代理权。 发展至今,佳典美具备了小家电事业部、长虹厨卫事业部、居里夫人事业部和格兰仕厨卫事业部、橱柜事业部,财务部、售前售后部,以及物流中心,公司架构日益完善。 新的家庭 欲立业,先成家,没有家,事业就没有支柱。 张义冬的新家庭有两个—— 第一、09年迎娶了美丽智慧的妻子,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第二、佳典美电器有限公司,这家张义冬于1990年12月12日成立的公司,不再是卖产品,而是经营人才。张义冬始终记得慧明师傅对他的承诺:“当你帮助了100个人,我就从西藏来成都看你。” 佳典美以人为本,引导员工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先要让员工自己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然后帮助他进行职业生涯各阶段的分解,将过程细分,明晰每个阶段自己需要做到什么;并通过复制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让员工少走弯路。两三年后,员工对如何操作一个品牌的所有工作都建立一个系统的体系。 “未来是系统战,不是产品战、价格战,比拼的是企业的运营系统,这包括你的造血机制、思考能力、行动能力等等,要迎接未来的挑战就要从打造系统抓起,打造出一个符合80、90,乃至00后的人员培养机制。佳典美就是要打造一个家,去实现他们的梦。 “企业都是玩大的,要保持一种温馨、快乐的心境,在快乐中总结、分析,在快乐中成长,我觉得只有温馨快乐的家园文化,才是真正的精神上的充实,才是培养员工最好的环境。要让他们当主人翁,现在事情都是他们策划好,然后催促我赶快配合工作。” 张义冬向我诠释着他对“企业既是家”的理解以及员工的成长,脸上充满了笑容。 我问他:“小微企业的企业文化几乎就是领导者的个人精神品质,如此注重家文化的你,会不会像带娃娃一样在带团队,去发现员工生长路上有会什么坑,或直接让他摔,或帮他避免?” 张义冬顿时笑得更加开心:“现在除了个人家庭,我和赵总讨论最多的事情是这样的——你看啊,小张这个工作计划,就和我以前犯的错一样,肯定要摔一跤,看我们怎么帮他一把。” 迎接未来,要真正找到企业的根 对于未来,张义冬认为佳典美的的使命就是找到企业的根,把企业到底是什么弄明白,然后从根开始延伸,以此为主题,然后落实到具体方案,这才是为企业应该,也是必须有的机制。 而这个根,就是慧明师傅告诫的“多多帮助他人”,就是厨卫协会会长他讲的“利他而生,利众而久”的经营理念,以一颗利他之心为他人创造价值。 “现在我正在探索一个稳定的模式,去打造一个平台,可以让员工从就业到创业,再由创业带动整个家庭的就业。简单讲就是我们的员工在佳典美就业二至三年,然后到各个地区自主创业,成为佳典美的战略伙伴,这也降低了他们的创业风险,当他们创业成功,同时带动全家的就业。 “现在是我们当前五五规划的第二个年头,希望3年内我们可以落地终端,完成全套的系统培训机制和完善的产品线,尽早实现这个模式。只有完成了它,佳典美才有持续的生命力,否则我们的事业都是空中楼阁。” 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聚沙成塔,由小家带动小家,不断翻滚、蜕变、升腾,直到最终成就一个大家庭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