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企业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
来源:搜房网
作者:.
时间:2007/8/23
|
|
|
近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其中包括建材、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共计1853个10位商品税号的产品被列为加工贸易限制类产品。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表示,此次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政策调整,主要是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抵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有利于促进贸易平衡,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这标志着中国家居、建材企业加快了“中国制造”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 “中国制造”之路还能走多远? “中国制造”是最响亮的品牌,诸多的中国家居、建材企业正是通过低成本、低价格的中国制造的方式走向世界的,也因此为中国赢得世界建材大国的称号。然而,中国是建材大国,却并非建材强国。从全球建材市场占有率来看,最大赢家的背后却是另一种景象:“中国制造业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给了品牌所有者。”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回应美国对华贸易设限时表示。 在过去10年中,建材、家居市场最大的赢家不是中国建材企业,而是外资企业。据统计,外资在华企业出口额占中国商品出口总额的近60%。国外消费者更是从廉价的中国出口商品中直接获利。可以说“中国价格补贴了全球”——有调查显示,1998年至2003年,仅“中国制造”的建材产品就为美国消费者省下了10亿多美元。不仅如此,美国大型跨国公司和其他外国企业,包括建材零售商是生产廉价产品的中国加工厂背后看不见的手,这些公司将中国生产的廉价商品销往海外,获取了巨大的利润。许多标有“中国制造”的家居建材产品,其主要生产环节并不是在中国完成,而是在日本、韩国或美国的跨国公司中完成,中国只是其庞大的全球生产体系的最后组装地。比如,在美国售价100美元的中国制造家具,中国企业只能得到1美元的加工费。 家居、建材中国制造的道路在艰难前进。“中国家居、建材质量档次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达不到现在欧盟和美国市场要求的水平;产品设计陈旧、没有创新,即使模仿欧洲的款式也很容易过时,很快被淘汰而没有市场……”西班牙CEP公司总裁AnaHerrera说。 “中国创造”路在何方? 发展中国家单纯依靠技术模仿和技术引进并不能实现经济赶超,真正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是技术吸收能力和研发能力。突破技术瓶颈,走“中国创造”之路是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说,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新型产品的科技研发投资力度,对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进行控制,节能减排迈出了步伐。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国家修改了一些产品的质量标准。目前,建材领域技术开发已突破一些难关,比如我国已出口全套的水泥生产线设备,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等已达到很高水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973项目)”已在应用之中;多功能防水材料、复合防水涂料、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及制品、轻质高强多功能墙体材料与屋面材料等混凝土与新型建筑材料已研制成功。总之,通过新产品研发,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正在逐步改变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份额的局面。 走品牌战略是中国制造业的另一途径。
|
|
|
|
[相关资讯] |
 |
|
|
|
|
|
|
|
|
|
|
|
|
·建材商务信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