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建材营销六大矛盾(上) |
来源:中国建材装饰网
作者:叶剑中
|
|
|
之一 品牌传播需求与销售
半径制约的矛盾
品牌是企业为应对成熟市场竞争必须打造的利器,也是市场成熟期企业要实现理想利润的最有效途径、甚至是惟一途径。所有成功企业必须首先成功于营销,全世界成功的企业都说明了这一铁的法则。而营销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品牌价值的含量。所以,没有哪家企业敢不重视品牌建设。
从理论上说,品牌打造得越好,其价值含量就越丰富,企业从品牌价值途径所获取的好处就会越多。
这样看来,企业运作只需围绕如何努力提升品牌价值即可。
但现实却不是这样的。
现实是,当品牌达到某个程度(一个层面,可以评估)时,再怎么提升品牌,都无法提升市场份额,无法提升利润率。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品牌需要新增成本,可市场份额和售价又难以突破,如果致力于提升品牌,利润率和利润额就会受到打击。所以在此时,似乎不继续投入打造品牌为控制成本的上选。然而,品牌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成不变,它如逆水行舟,不进即退,如果不及时投入打造,很快就退步了。这样,品牌就会贬值,品牌价值一旦下滑,企业就算想保住原有利益都会很难。怎么办?
这就是目前许多品牌打造者遇到的矛盾:打造吧,此径无法帮助赚更多的钱;不打造吧,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趁机超越。
这个矛盾困扰了很多企业,这就是我们所见的许多有志于品牌提升的企业鲜有行动的原因。
其实,如果认真分析消费市场,了解自身产品的消费特征和销售特点后,可以找到平衡点来化解该矛盾。
对于建材产品来说,其消费特征(参见本刊之前所载《建材营销学》系列文章)中有两点当引起品牌打造者的高度重视:其一、销售半径制约性;其二、销售对象的主次性(建材产品的实际购买主导者和拥有者是主次关系,与其它任何行业的消费习惯都不同)。
了解这两点后,建材企业经营者无论有多么宏伟的计划,都会选择与当前战略相吻合的品牌打造策略,在品牌建设的投入上,既不会“小家小器”,也不会“杀鸡用牛刀”。因为企业都会明白营销要素的三点:一、自己的营销对象是谁;二、最有效的打造途径在哪里;三、维持营销战果的最低投入是多少。
需要强调的是,品牌不需过分夸张地打造,但也不能过于节省。企业打造品牌,应和企业战略主攻范围结合起来,在有的放矢的同时,必须得“加强火力”尽快到位——使品牌达到应有的价值程度。
之二 “自以为”和“消费者以为”的矛盾
在营销实践中,几乎每个企业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努力为消费者着想,无论是产品功能设计、个性思考,还是销售措施、售后回报等,我们总觉得替消费者考虑得很多,而且,运营利润薄得几乎没有了,可是,消费者却并不领情,并不认为我们的动机是由衷的,甚至怀疑我们会布下陷阱……
这个矛盾让我们十分痛苦。重视消费者吧,人家不领情不认可;不重视吧,无疑是自掘坟墓。这可怎么办?
首先得分析,造成此矛盾的根源在哪里。
想一想,如果是卖方市场,消费者会是这样的吗?
当前市场,一个基本认识需要牢记:现在是买方市场,而且是成熟的买方市场。
即使是买方市场,消费者也该讲道理的呀?
放心,消费者是讲道理的。但是他认可的理并非你所说的理。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看消费者认的什么理。
一方面,所有的企业都在积极开展同一类营销,都在希望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提高消费者对自己的忠诚度,这使得消费者面对众多“美女的绣球”,眼花缭乱难以关注一家,所以要求其忠诚的期望越来越难以实现。现实中,一位男士面对众多美女的追求,要他忠诚于一位几乎不可能,这还是在有道德因素约束的前提下。而消费者的消费选择连道德因素的约束都没有,他还怕什么?他的选择更自由,他认的理就是眼前的性价比和未来利益的保障。
另一方面,消费者很愿意选择可信度高的企业长期合作,他认一个“放心消费”的理。但是,现实中,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出了很多“损”招。这些损招在企业自己看来不会这么认为,但对市场的破坏作用都非常够“损”。比如,生造欺哄蒙诈的概念,无中生有地编造产品品质或企业历史,不合常理地特价促销,自曝内幕(家丑外扬,有些行为其实并不叫家丑)等等,这些行为让消费者产生很多怀疑,根本不可能放心消费。消费者认的理找不到落脚点,还认啥理。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广大企业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时,一定要诚实地把“自以为是为消费者好”的理念调整过来,变为要让“消费者以为是在为其好”。
按此要求做很难,但是,要打造品牌,提升品牌价值,这却是惟一的路。
之三 营销策略与销售措施的矛盾
营销与销售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尽管战术可以灵活多变,但其目的最终是为实现战略。所以在作营销战术选择时,须始终牢记营销战略的主向。
应该说,除开并不是真正懂得营销内涵的人外,所有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都是理智的,执行信心是坚定的,其所定的营销策略也是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而所定的销售措施也都是与营销策略相匹配的。
然而,正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变化总比计划还快”,市场局势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逼迫企业不得不紧急出招应对。很多企业在按照原定营销策略执行时,忽然发现,市场竞争格局变了,竞争对手的出招变了,消费需求形式变了……于是,企业慌了神,赶紧实施战术调整……
于是,矛盾出现了,战术开始偏离战略的中轴线。
据调查和观察,在建材行业,这个矛盾出现的比例很高。绝大多数建材企业都遇到过此矛盾,有些企业还频频遇到。
在当前之中国,受经济环境和企业家素质的局限,此矛盾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要避免几乎不可能,我们只能想法尽量减少该矛盾的出现频率,并积极思考对策,降低它所带来的危害。
先来分析,此矛盾的节点在哪里。
众所周知,营销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能持续销售的体系,它最终要解决的还是销售的问题,这一点与销售的目的是相同的。
但是,不谈战略与战术的对比,营销与销售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有一个比喻可以说明这种区别与矛盾:
培养一只能产蛋的鸡,“营销”是为了让这只鸡按规律产蛋;“销售”则是让这只鸡每天产出蛋。
矛盾是这样出现的:某天因为外界(也不排除内因)某种因素的变化,这只鸡未能按时产蛋,于是“销售”将鸡杀了,从鸡腹中取出蛋或卵来。结果虽然“销售”本次取卵完成了任务,但是,以后却取不到蛋或卵了,而“营销”所做的事也就前功尽弃了。
从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企业营运中经常出现的、营销策略与销售措施的矛盾,事实上就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当眼前利益受到冲击或是看来没有保障时,很多人选择牺牲长远利益来保护眼前利益。
此举对错不用评价,大家都有同一标准答案。
竞争压力,企业实力,企业眼界,是在此矛盾出现过程中存在的三个主题词,企业要解决矛盾,就需要对这三个词有正确的理解。需要企业正确认识当前的竞争格局,以维护营销策略的实施为第一要务。方向确定后,要坚定地埋头苦拉车,不可轻易改变。
竞争可能会在一定的时空点对当前的销售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企业在应对竞争时应冷静思考,不能盲目冲动。当鸡不产蛋时,一定要找到不产蛋的原因,对症下药治理,切忌杀鸡取卵。无数的血腥教训要牢记:即使杀了鸡也不一定能取到卵。(未完待续)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