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生最多赚多少钱合适?
中国式管理大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在谈《易经与人生》时说:“刚刚够用就好。”
他并没有解释什么叫做“刚刚够用”,所以很多人听到这话后说这是“废话”。他们认为:“何谓‘刚刚够用’?钱哪还有够用的?再多我都不怕。”
其实,曾教授的这句话是对的。他所说的“刚刚够用”中的“刚刚”的标准,是和每个人的“德”来进行匹配的。就是说,你所赚到的钱,应该以你的“德”能够承载为极限标准才合适。否则,过则必然溢出,你无法保住;再过量,对你是灾难,你会被压垮。
对于财富,人们总是认为多多益善。通过黑色、灰色等不正当途径敛财的欲壑难填者自不用说,即使是那些走正道的人,一般对财富也是不嫌其多,只恨其少。极少有例外。也许有些人标榜自己“看破放下”,但多半并不是其主动觉醒,而是受挫后的心灰意冷、无可奈何。
所以,人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几乎不会考虑这个问题:我拥有多少财富合适?更不会考虑:我拿什么来承载我的财富?超出我的承载极限后,会有什么后果?
众所周知,任何人吃饭,有肚量的限制,多了就难受甚至胀死;喝酒,有酒量的限制,多了就醉酒呕吐,甚至醉死;睡觉,有床和房间大小的要求,大了,就和乞丐在露天睡觉没有分别……与人相关的所有的一切,都有一个量的限制,过则无益。
有人会说,以上你所举例的这些“量”属于切身之物,由于身体的局限,人们当然都有限度的概念,但“财富”、“地位”、“名誉”等属于身外之物,其量无限,人们不需要考虑拥有限度。所以,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可以“生命不息,追逐不止”。
殊不知,它们是有量的。它们的量,是以“德”的大小来衡量的。
古人说“厚德载物”,这个所谓的“物”,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指人生的财富、地位、健康、名誉等福报。这些福报是要靠自己的“德”来承载的。你的“德”有多大,你就能对应承载多少财富、地位、名誉等福报。如果你的“德”小、甚至是缺“德”、失“德”,那么你所能承载的福报就极少,甚至为零。而你所拥有的超出承载量的福报就会自然溢出、失去,你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超出量过大,还会把你“压碎”,你会遭受重大灾难,甚至丢命。这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过的。
也就是说,没有相匹配的“德”来承载,即便你想尽千方百计一时拥有了财富、地位、名誉等,那也不是什么幸事,你最终绝对会失去。不仅如此,你还要偿还你曾无端占有、享受财富的那段时间的“高利贷”。
古今中外,无数高官巨富(包括和珅、胡雪岩)的结局无不验证了这点,近几十年来我们看到无数的大小老板破产和大小官员入狱皆是同理。
所以,我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修德。德的承载量要大于自己所获得的财富。
那么,“德”又是什么?
“德”不是指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狭隘的“道德品质”的德(这只占整个“德”中很小的一部分),而是指一个人的行为规则在其行为中的反映,也可以说,一个人的德是其各种行为规则的总和,是其世界观的反映。如果这个人的行为规则和规律吻合,就叫有“德”;反之就是无德、失德、缺德。
如果我们的价值观健康阳光,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遵循经济运行的本来规律,我们的“德”就好,就大,就美、就厚。这样,我们能够承载的财富就多。反之,很难获得财富,即便获得也无法承载。
所以,一个人赚多少钱合适,要根据他所修的“德”来决定。也就是他的行为是否遵循赚钱本来应该具有的规律——是否主动、实在地利他。
如果利他,财富的回报就大,就安全;如果远离利他,财富的回报就艰难,即便侥幸获得也迟早会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