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营销学》精解二---建材营销实战导引 |
来源:建材商界网
作者:童根
|
|
|
前言 在成都武侯祠,有一副非常有名的、由清代赵藩撰写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发人深省。 其中的“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实在耐人寻味。是的,如果不根据情势的变化来调整策略,怎么做都会失误、失败。 今天,联想起我们所面对的这个市场,我们所处的生态位在不断发生变化,而我们很多人却始终无动于衷,思维方式一成不变,运营策略“数年如一日”,一直是“以不变应万变”,确实是危如累卵,可怕之至。 我们要提醒朋友们回想一下,多年以来,可能是十多年以来,您是不是一直在沿用老的思路、老的习惯、老的做法做生意。如果您恰好是这样,那么,结果应该十分不妙,您现在必定处在身心疲惫的深渊中苦苦挣扎,既便花费再大的努力,您的收获也不大,不是形同鸡肋,就是劳而无功。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罢了,如果大家都是这种状态也就不说了,您还不一定会痛苦到极点。偏偏您看到,在您停滞不前时,别人不断在前进,不断有人超越您,后来居上者大有人在……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新人不断换旧人。 那种心情,不需要描绘也可想而知,必是郁闷至极。 读者诸君,您有这样的体会吗? 如果是,那请您务必调整心理,认真看看本文,认真想想自己的企业,或许对您会有所启迪。请您记住,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掌握学习能力 这个世界从来不乏经典之道,倒是常缺领悟之方。 古人遗传下来很多“格物致知”之道,但因为种种原因,千百年来的“今人”始终处于“知易行难”的状态。 现代人说:“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财富是创造出来的。”“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不等于财富。”实际上所讲的还是“知用结合”的问题,回归到了古人所讲的“知”与“行”相隔甚远的命题。 既然已“知”,为什么行“难”? 原因有三,其一,本来不知而自以为知;其二,是伪知(含误知)而非真知;其三是浅知而非深知。产生这三个原因的根源是“不会学习”。 还有不会学习的? 是的。有个现状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绝大多数现代人丧失了学习能力,尽管他们还爱学习,并且在学习。 不信,请他们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讲出来看看,做出来看看。十有八九的人,对所学的东西十有八九记不住,讲不出,做不到。 古语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东西都有规律,都有诀窍。但是规律和诀窍何在? 按照“今日成功学”的观点,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路径有无数条,但只有一条是最佳的。要提高学习能力也有一条最佳路径,如果找到它我们的学习能力很快就可以恢复。 为了帮助与本文有缘的读者尽快恢复学习能力,让大家对本文要旨学得又快又好,特从“今日成功学”中摘出快速学习之道供大家参考。此为磨刀之工。 1、调整接收通道。 古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不少企业和大学都把它作为座右铭或企训校训。意思是,大海之所以能接纳江河湖泊的水,是因为容量大。 对这样的理解我历来觉得有问题,因为其解释只说对了一小半,还有关键的一大半没有看到。 我经常就这句话问人:“天空比海更大,为什么水没有流到天空去?” 悟性较高的人马上回答:“是因为海比江河低,天空在高处,水当然流不上去了。” 对了,海纳百川的原因,首先是处位低,然后才是容量大。 老子说:“江河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才道出了水流向大海的真相。 不仅是水往低处流,学知识也是这样。世上只有有知识的人教无知识的人,人间哪见无知者教有识人;世上只有虚心学习的人学到真本领,人间哪见骄傲狂妄的人还会有什么进步。 一个人要学会什么知识,必须要建立一个学习的心理体位,那就是低位进入。只有形成较好的接受状态,才能接收到知识。一切不是低位接收状态的学习行为,都不可能学到任何东西。古时有很多言传心授的技艺,师父都要通过两三年的时间对徒弟“磨性”,要徒弟扫地、洗衣、做饭,甚至打骂徒弟,目的是为了把徒弟的接收状态调到最佳位置,一点就通,一个眼色就明白,这样学习效果才会最好,技艺才容易传授。 2、掌握快速学习的技巧 建立了一个好的学习状态,再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学习的效果就可以“一日千里”,神速增长。 要快速学到本领,需要把握以下学习技巧: A、了解所欲学的东西出于何用。 是爱好,还是心灵陶冶?是实用,还是学以备用? 非实用者,顺其自然,不要强求速效,因为不可能速效;对于实用者,分析其急迫性,如果没有多大的急迫性,不必学;如经分析,所要学的东西确实急迫,那么要有勇猛心,立即进入下一步—— B、现学现用,现炒现卖。 如果所学知识是理论,必须对照实际理解、行动,反复向所接触的所有人讲解,在不断的练习与“碰撞”中提炼要点;如果所学就是技巧(就像本文一样),立即实践,反复实践,到滚瓜烂熟,到炉火纯青。 我们知道,过去的十八般兵器无所谓好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是,最好的要变成最有威力的,还需要自己勤奋苦练,练到炉火纯青,练到登峰造极。 C、用实践效果激励自己。 一切的兴趣与激情都来自于“成就感”,这也是快乐的本源。一个团队真正的凝聚力不是什么企业文化,不是什么人性关怀,而是其成熟稳定高效的业务模式,能够让员工不断产生成就感。成就感是最上等的“精神鸦片”,对于我们每个个体都是这样。 当我们把学习的知识用于实践,不断地得到认可,不断地产生成绩,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时,我们不需要任何来自外界的额外激励就可常葆激情和斗志。 3、品德修养 这不是空洞的说教——品德修养对人的学习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的一切,如荣华富贵等等一切,都要靠“德”来承载。很多巨富,很多高官,很多明星之所以殒灭(倒闭、入狱、自杀),都是因为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没有“德”来承载。没有厚“德”的人,假如真的有运气成为了大富大贵之人,那并非什么幸事,他不仅不会受益,反而还会遭遇灭顶之灾。“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很多东西都是如此。古往今来的无数例子证明了这点。 同样,品德修养不够的人,不可能学习好;假如此人真的“天资聪颖”,学到了丰富的知识,那也必然是给自己带来灾难。不信请看那些“IT黑客”,不信请看那些精英犯罪的人。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就是针对这些人而言。 二、建材营销实战导引 1、了解什么是建材营销。 关于建材营销的认识,在《建材营销学精解》一文中已有详解,本文不再赘述。在这里只是强调—— A、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有消费者市场和经营者市场(包括中间商市场)之分。 营销的主要功用是,树立品牌形象,建立具有相当忠诚度的、可以反复购买的顾客群,建立一个可以持续销售的体系。所以,营销所面对的对象,起码是要能够建立忠诚度并能反复购买的。 但是,由于建材产品和其他消费品相比具有特殊差异性(由消费特征决定的,如消费者消费周期过长、行家导向型消费等),决定建材产品在消费者市场是无法建立忠诚度的,普通消费者根本不可能反复购买,所以建材营销不能面对消费者市场,绝大多数的建材不能面向大众营销,而只能面向经营者市场,即行业内。就是说,建材产品的顾客不是大众消费者。 B、明白了建材营销主要应该面向经营者市场,那么,再来看看经营者最关心什么。 经营者关心的首要问题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关心的是产品能不能给自己带来理想的利益。为此,不管是建材的生产厂家,还是大经销商或总代理(中间机构)、一般经销商,都要根据自己销售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营销策略。 经营者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能够控制住服务成本。建材产品大多涉及到工程安装,很多地方需要专业工具和专业技能,出了问题要解决起来很麻烦,所以品质的问题也是关心的重点。 经营者还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整个建材的销售链上,上一级对下一级的关心程度,合作紧密程度,品牌打造和宣传意识的问题。由于这一点直接影响到下一级经营者的信心和说服顾客的问题,所以,通常被下一级经营者非常看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建材产品种类繁多,有不少产品根本不会进入消费者市场(如钢材等),而且经营者市场也是特色纷呈,很多产品的销售特点完全迥异,所以,建材营销也不能以偏概全,即使是专业的建材营销学,其探讨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具体的产品还需要细分,比如地板营销学、、门窗营销学、厨卫营销学等等。 C、快速学习营销技能,立即应用,发挥到极致。在“今日成功学”中有个著名理念:“成功是一种浓缩。”所谓浓缩就是高效。一百万,用40年赚叫失败,用4年赚叫马马虎虎,用4天赚叫成功,用4个小时赚叫比较成功。 有很多营销技能,当它刚出现时很有效,过时再用,消费市场发生变化就没用了;独家用时很有效,大家都用时就失效了。 D、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变化。细细体会一下会发现,我们与对手的较量,通常并不在产品品质或者性价比上,而在于通过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变化来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事实上,在今天这样的同质化时代,我们很难做到长时间凭借技术优势领先,或者产品品质领先(后者还常常意味着成本的增加),所以,我们要想获得高于同行的利润,只能在品牌附加值上寻找答案。 调查表明,品牌情感增加的最佳渠道是顾客获得被尊重的满足感,而快速响应顾客的需求变化,就是顾客所理解的对顾客的最大尊重。 2、实施之道 敬请读者明了:由于本文是在“今日成功学”理念的指导下撰写的,所以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为利于您正确应用,不致于为“杀鸡取卵”所误,请您最好先阅读“今日成功学·开悟篇”。 实战中要实施营销,需要这样做—— A、清楚营销的本质。营销之问世,本质就是为了解决竞争问题,没有市场竞争是不会产生市场营销的。所以,营销是为竞争而来,营销就是就是解决商战问题,做营销就好比用兵;营销之道,很多地方同于用兵之道。只不过,不是残忍的你死我活的厮杀,所以不要有杀戮之心。 古人谈到用兵时说:“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由此看来,我们似乎应该用“义兵”“应兵”之道来做营销。 但是,分析历史会发现,我们被古人大大戏弄了一番,因为绝大多数时候,王者、胜者之道并非采用的“义兵”“应兵”之径,信仰、理念在战斗力面前显得苍白不堪,软弱无力,不堪一击,因为对阵双方高呼的几乎都是类似于“拯救黎民苍生”“天下大同”的相似理念,大众百姓根本无法取舍。 这个时侯,决定谁是王、谁是寇的标准,不是看谁的“主义”是否正义,而是看谁的拳头、刀枪、阴谋的力量大。 B、中小企业的营销思路。现实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老板或企业高层人士参加了各种学习培训,包括国内外最高学府组织的EMBA类的学习,结果发现几乎没有什么收效,对企业的促进效果为零。 我们不怀疑这些社会精英们的学习能力,也不质疑他们没有认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更不会认为他们故意不想把自己的企业弄好,但是,绝大部分人学习后,发现所学无法用于实践,或者用后不见效果。这是为什么? 其一、学院老师所教的营销之道,都是国外大企业的成功经验总结,都是盖棺论定的过去式,现在市场变化那么快,我们所遇到的自然、社会、政治环境与之有霄壤之别,导致书本上的很多营销方法已经严重过时。 其二、学院派和实战派现在所研讨的都是大企业的营销之道,对大量的中小企业毫无借鉴价值。国内有个营销专家说的,不能用跨国公司养“骆驼”的办法来饲养我们的“兔子”,其实,我们很多企业连“兔子”都不是,而是老鼠,是蟑螂,是蚂蚁,是蚯蚓。那些专家们所讲的营销方略当然不适合我们中小企业。我们学来何用? 其三、任何营销策略不乏阴谋之巧、阳谋之用。阴谋和阳谋都需要发挥的土壤,也就是天时地利加“兵法”的巧用。为什么对古人兵法,如《太公兵书》、《孙子兵法》等等,人们都背得滚瓜烂熟,但用起来结果相差甚远?其故在于,在对垒双方都明白的情况下,死兵法已经同质化,并无价值。我们现在在教科书上学的营销之道就类同于“死兵法”。 C、中小企业营销之窍。古语云:“越是高级越简洁,越是真理越明了。”中小企业最有效的营销窍门其实很简单—— 其一、分析自己的综合资源,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必,要时找明白型的专家指导)适合自己的业务模式,对其流程优化优化再优化,把它强化练习到极致(对员工的培训很重要),使之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请务必牢记:这一点是根本中的根本,是必要条件,必须做到。离开这一条,其它的都是空话,都是空中楼阁); 其二、用企业品牌文化与外界开展交道,即,与外界接触的任何时候都让外界感受到企业的存在,感受到品牌的魅力,通过媒体解读,通过员工行为传递,通过各种合作伙伴的口碑传递等。 剩下的工作就是持之以恒,并在前行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不断调整战术。 3、保证之策 营销并非一触而蹴之事,品牌树立并非朝夕之功。要使营销产生良好效果,必须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对应的营销策略,并在营销策略的指导下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才行。 在现实中,有很多中小企业是没有企业目标和战略的,即使有,也是很简单原始的、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目标,根本谈不上使命与责任意识,所以,这样的企业,通常难以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 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必须明确制定自己的企业战略,明白自己的市场使命,并在清晰的企业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和当前市场环境状况相匹配的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的实施措施通常应该依据市场格局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建材行业产品品类繁多,由于不同细分领域从业者素质存在差别,导致建材产品因品类不同而营销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的状况出现。在有些领域,营销水平似乎很高(比如地板行业);而有些领域,营销水平很低,甚至谈不上营销。 在整个营销水平似乎很高的行业,过去因为并没有遵循《建材营销学》的基本理念,其所走的路子出现了偏差,导致一些品牌看似知名度高,实质上这种知名度对于销售一点用处都没有,因为它根本无法带来购买率,无法带来市场份额。 更为可惜的是,在过去那种盲目营销之风带动下提高了知名度的很多企业,现在忽然发现,品牌并没有产生多大的附加值(有也被自己所增加的成本抵消,反而增加了成本,降低了竞争力),于是,还是只有回到“价格战”的环境中去厮杀。这就是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品牌出现降价现象的原因。有人以为是经济危机或者其它原因(每个品牌给自己下的台阶叫法不一)导致的价格下滑,其实是误解,因为调查结果显示,市场消费量并没有下滑。 再一点,当众多品牌用同质化(这个同质化包含都犯同样的错误,同样找错营销对象)的手段营销时,最后还是只有用价格战的屠刀来决斗。 真是可惜,绕了一圈,还是回到了价格战的怪圈。 如何跳出这个怪圈? 价格一旦降下来,再要提高很难。所以,要在怪圈中跳出来殊为艰难。此刻的唯一办法是两条路:一、优化生产、管理流程,进一步控制成本;二、优化、培养渠道,帮助经销商提高信心,提高营运水平,提高终端拦截力。 4、实战建言 我们提倡科学营销,但营销不是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既是艺术,当遵循艺术之道,当讲究灵变。见仁见智,拿效果说话。效果完全取决于执行,最佳的执行者是企业的第一决策人……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