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企业营销制胜三步曲 |
来源:家具界
作者:胡敬东
|
|
|
在发展市场,行业最大的市场空白点已被众多企业发现,整个行业内部也出现了很多的竞争对手,竞争相对比较激烈。但发展市场仍然具有机会,其特征有两个:
其一:品牌座次刚刚建立,还不够稳固,仍然有机会对领先品牌发起猛烈的攻击甚至颠覆,而最有力的武器则是找到领先品牌的弱点,以己之长,攻其所短,利用产品创新切分市场。
其二:领先品牌容易出现品牌或产品老化,这正是后进品牌超越对手的绝佳机会,只要找到了使自己明显区别于对手的差异点,就能很快超越它。
在这样的发展市场中,企业最大的任务就是以己之长,攻击其短,以己之差异,攻击其老化,以“升级”战略领先对手;而“长”也罢,“差异”也罢,都是相对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借助一些外力或社会流行趋势,为自己的“长处”和“差异”加一把大火,让他们熊熊燃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蓄势”。“蓄势”让自己的营销手段更有力,让自己的企业越来越壮大。
第一步:学会长大
树立“先做大,后做强”的理念
中小企业的核心目的就是让自己迅速壮大起来,要不择手段的让自己做大,不大,你就失去了与对手竞争的资格。你是50公斤级的,将来你的对手肯定是300公斤级的。即使你只想做区域市场的王者,你也必须要先做大,因为区域市场也有强大的对手。
先易后难,先吃肉后啃骨头
企业的发展,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上,越往上走就越难。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先易后难是可行之道。先渠道后品牌,先二三级城市,后一级特级城市;先把企业做起来,做大了,再去啃硬骨头。
同时,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应用先易后难的策略,比如:铺货时,要先进攻容易进的中型店,再进攻大店;开发经销商时,要先争取想做我们产品的经销商,后强拉其他经销商;在产品创新上,要先创新可以创新的产品,后创新技术上很难甚至需要核心技术的产品。
个人驱动向系统驱动转型
个人驱动是中国企业的典型特征,这样的驱动模型,在初级阶段,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到了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大了,人员多了,渠道复杂了,还完全依靠老板一张嘴来指挥,已经不能驱动企业再良性发展。
企业规模从量变到质变,企业的管理也必须从量变到质变。此时,企业的管理机制开始重要起来。企业必须进行管理机制的变革,把原来由老板一人驱动的模型,逐渐调整到系统驱动、老板指挥的模型。
企业要从组织流程再造、决策机制变革、人才队伍变革、奖罚机制建立等各个方面进行机制改造,把企业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变成骨干力量共同决策,老板最后拍板的模式。企业必须走上以机制约束人、以管理驱动企业的道路。
战略机遇期,要编好“收获”之篓
商场如战场,从初级阶段到发展阶段,企业是打了一场大的战役,大战之后,必须清扫战场。在这个时候,企业要学会打扫战场,要预先编织好自己的“收获之篓”,准备收缴战利品。
大战之后是收获,企业的收获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企业有五个方面的收获:
收获成果: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和项目的成功;
收获机制:通过打大仗打硬仗,促使企业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收获队伍:战争中学习战争,企业获得一支拉得出、敢于打、打得好的硬队伍;
收获网络:建立并规范管理自己的渠道网络,渠道也要建立起自己的管理机制;
收获品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同步提升,建立了品牌的基础。
在强调企业的收获,不是说企业管理者只管收获不管其他,而是希望企业老板形成一个“全局观”,“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企业管理者要明白,每打一次大仗,就会有无数收获,知道收获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预先编织好“收获之篓”。
第二步:营销再造术
把握市场主动权的办法
产品创新:做生意的最高境界是自己为自己谋势,高手下棋,第一颗子绝对不是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为了整个战局。
在发展中市场,新品类已为大众所熟知,竞争对手纷纷跟进,你原有的新品类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你原有的势和原有的主动权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褪色了。这时候,你必须要重新打造自己的势,重新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伺机寻找新战机升级。
而一切主动权的根源,都在于产品。所有营销活动卖的也是产品,所有营销策略回过头来,还是落脚在产品身上,所以,要重新把握市场主动权,得从产品创新开始。
可以说,产品这一个点,决定着企业营销的成败。企业攻击一点,集中精力于产品创新,就盘活了营销整盘棋。产品要升级换代,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从普通技术到高级技术,从普通应用到高级应用,从小众消费到大众消费等。
改变规则:改变规则,是企业赢得市场主动权的有效方法。把圆的说成方的,把扁的说成圆的,自己去制定规则,企业就有了话语权,特别是产品规则的改变,如果规则由你说了算,那你就是潮流的引领者,而不是跟随者。
渠道等同于质量
初级阶段,渠道的任务是创建,是扩充数量。到了发展阶段,渠道的任务是扩张,要抢地盘,但在抢地盘的过程中,渠道也要更新换代,要把渠道放到等同于质量的同一天平上。
发展阶段,企业必须保证把原来一盘散沙的渠道拢起来串成一串珍珠,要有一根线把他们串起来。这根线就是渠道的管理和机制,就是渠道的质量。
信誉度比知名度更重要
品牌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知名度,第二个层次是信誉度,其次是美誉度,第四个层次是满意度,最高的一个层次就是忠诚度。企业的品牌每提升一个层次,它所带来的利润就会提升一个档次。
中国现在还处于品牌扩张的初级阶段,绝大部分行业的产品大都处于追求“知名度”的阶段,这个阶段,产品比品牌更重要,可以说它是“产品时代”,而不是“品牌时代”。
中国的一些领先企业,现在已经超越了品牌知名度的阶段,他们把品牌做到了“信誉度”阶段。至于能做到“美誉度”阶段的企业,已经是中国最成功的少数几个企业。而能做到“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企业,则几乎还没有。
所以,到了发展阶段,所有企业的品牌目标,是要超越知名度阶段,品牌的目的就是打造品牌信誉度。
以变制变,以变加速
世界上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对付变化的惟一方法就是变,要先变,抢在变化之前去变。
以前企业制定一个战略,可以管三到五年,甚至十年。现在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企业的战略制订每时每刻都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加以修订、调整。
市场竞争已经呈现出高强度、高速度的动态,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竞争优势,你的优势随时可能因为对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惟一的应对办法,就是你要变在对手的前面,抢先去变,以速度抢占战略实施的制高点,在时间上赢得对手,在速度上赢得对手。
第三步:战术升级
在中国经济最有希望的时候,为什么很多最优秀的中国企业却开始退步?根本的原因在于,那些在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企业,到了现在,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市场阶段,即“战略转折点”。
战略转折点,就是企业的根基即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最可能让一个企业从此上一个新的台阶,迈向未来的发展,但也可能意味着一个企业没落的开始。
初级阶段,大多企业采取的是游击战术,没有能力展开阵地战;到了发展阶段,企业既可以开展运动战,在运动中不断歼灭敌人,在变化中制造胜利的机会;同时,在局部地区,企业还可以开展阵地战,以优势兵力集中歼灭敌人。
从游击战到运动战、部分阵地战,企业的战术在升级,逐步升级,越打越强,越打越大,待到有朝一日,企业终于壮大了,就可以寻找敌人的主力,展开阵地战、攻坚战,甚至决战。
但要切记,在发展阶段,企业还不能展开决战,决战就是找死。在这个阶段,要避免决战,避免太多阵地战,而要懂得保留自己的实力,避敌锋芒,寻找敌人薄弱环节,展开运动战,以速度和变化,与敌周旋,通过不断地创新产品,调整渠道,使对手跟不上我们的步伐,把对手甩开,寻找到我们自己的战场,再一次开创“没有竞争的竞争”,不断收获战果,不断壮大自我。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