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泰斗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的相继离世,引起了中国人的忧思——科学界断层明显,后继乏人,怎么办?
其实,在当前社会,各种各样的断层层出不穷,各个方面都是如此。
曾经,有很多朋友就孩子的成长问题就教于我,希望我点拨一下他们的孩子,指导他们的孩子健康地成长。
那时,我总要告诉他们,不用过多操心,“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的未来定是前进的、光明的。那时,我经常举例证明我所言并非信口应付,而是有着千百年的历史依据——2000多年前,孔孟感叹世风日下;100年前,鲁迅借“九斤老太”之口,慨叹一代不如一代;50年前,美国人、日本人对“嬉皮士”忧虑不已……但是,社会却在不断进步。
近日结合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忽然觉得,过去的理解简直是误入歧途,过去的说法完全是误人子弟。
诚然,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
然而,这只是物质世界。
自然世界呢?精神世界呢?
不需要说什么,只要看看现实状况即有体会:自然环境的恶化已是有目共睹,精神领域的颓废与郁闷处处笼罩……今天,自然界不断发生灾难,人类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忧虑感与日俱增;科技不断进步发达,人们快乐越来越少,快乐程度骤然减弱。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
因为我们迷茫,因为我们走上邪路,因为我们的意识被污染,这是宗教界的答案。
可是,多种著名的宗教(如佛,如基督)存在了两千多年,我国的国学也影响了几千年,无数高人前赴后继地传教布道,讲学呼吁,可为什么我们还是越来越迷茫,方向越来越邪,心灵的污染越来越重?到今天,很多人都有了地球要灭亡的恐惧?
还有很多个类似的为什么我们都想问,可是,问到最后可能会出现一个疑问链——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的死循环,我们所问的问题和答案,彼此既是疑问又是答案。我们进入了一个怪圈。
为什么会有这个怪圈?我们能够跳出这个怪圈吗?
问题问得很大,回答却要从细微处入手。
营销学、成功学专家鸱夷子大师说:“这个怪圈的形成,源于思想的断层。断层好像天花板,把我们局限在一个狭小的房间;断层好像茫茫水域,把我们孤立在一个小岛;断层好像障目一叶,遮住了我们的视线;断层好像窗户纸,挡住了我们对屋外世界的了解……现在,断层无处不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活动必然大受限制,很容易形成惊人相似的各类怪圈。要跳出怪圈,需要我们的思想能够正确地穿越断层,而且在穿过断层后依然保持正确的方向。”
那么,在具体行为上如何做呢?
任何一个宏图伟愿,落到实处都会演变成具体的战术性思维,在和鸱夷子大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就一些企业经营的实际问题向大师进行了请教——
童根:在和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现象很多:为了发展,许多企业费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团队建设上寻找突破,他们注重学习,积极改革,但很多企业折腾一番后还进入到了比以前更不如的境地,由此而走上下坡路而至灭亡,这是为什么?
鸱夷子:企业灭亡的情形很多,原因复杂,无法一言以蔽之。我这里只谈两种常见情形:一是企业改革时已经积重难返,无可救药了;二是企业的改革进入了歧途。
第一种情形,企业已经进入危险地步。
我们知道,世间的珍贵,通常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或者曾经失去过)才被意识到,比如,一个健康的人,很难意识到身体健康的珍贵,只有生病或者虚弱的时候才知道身体太重要了,才会想到要保养,要锻炼。
企业也是这样。很多企业之所以寻求改革,通常并非企业管理者的觉悟,而是到了发展很不顺利、或者老板很不满意经营成绩的时候。但这个时候通常都是企业生病很严重、甚至病入膏肓的时候,不然都还会“将就”挺下去。我们一般不会为一点小病去看医生。
这个时候的改革,一要下猛药,二要坚持相当长时间的治疗,可很多企业根本经不起猛药的“烈性”,更难以挺过一个时期,所以不得不放弃“治疗”,顺其自然,结局自然是杯具。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升级改革雷声大雨点小,下的决心很大,开的头轰轰烈烈,结果很快悄无声息,无疾而终。
这也是青蛙温水效应的翻版,结局当然是惨遭淘汰的宿命。我们哀其不幸,但爱莫能助。除了提醒众多发展尚还顺利的企业注意思考未来,提前转变防患于未然外,对如何挽救已经病入膏肓的企业没有过多探讨的必要。
第二种情形,企业的改革进入了歧途。
有一次,有位卫浴界的老板问我:“客观地讲,您觉得我们企业最近这几年来有没有成长?”
他问我的时候,表现出的是一副冷静谦虚、洗耳恭听的神情,但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因为他刚刚向我讲述了他从白手起家,经过近十年的拼搏,打下了几千万家底的基础,现在一年也还能赚个几百万。
他很想听到的答案,是从我的口中得到对他企业成长的认同,最好是高度的认同。
可以理解他的虚荣心理,在他现在的认识层面,这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我不能做缺德事,我必须讲实话。我太了解他的企业了,除了因为经营时间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外,其他地方几乎都是一片空白。他搞过很多策划炒作,做过一些慈善,然而,因为缺乏内在的深度、厚度和持续的韧性,并且多数时候的“表情”都表错了对象,这些“善举”最后都是“雁过长空”,无影无踪,无声无息。人们对他的企业有些“耳熟度”,有些“眼熟度”,但在美誉度上实在是乏善可陈,提起他的品牌,人们除了知道是做什么的之外,其它都是空白。他看到的一些忠诚度也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可以说,他的企业除了实力增加了不少,知名度提高了一些外,实在找不出多少值得回味的地方。
我不愿意抛出扫兴的答案,但我更不愿意做哄人眼前高兴、断送人长远前程的缺德事,那将会令我很长时间都难以心安。
怎么办?
想了想,我决定采用当今社会较为流行的“踢皮球”大法,把问题抛给他,由他自己来回答。他是个聪明人,一定会知道答案。
我反问他:“一个5岁的小孩长成15岁的少年,如果他的智力还是停留在5岁的阶段,那么,他是成长了还是没有成长?”
他猛地一惊,陷入沉思。
接着,我对他讲,现在很多企业,虽然赚了点钱,但这只是时代赋予的一种机遇,并不是你的智慧所为。举国上下,大家都赚了,国家也大赚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因为特殊的机缘(当然也包括你的勤奋和有些小聪明)赚了一点钱,这只相当于你的年龄增加了一样,并不能代表你的智力增加了,如果智力没有增加,那么,长到15岁的意义又有多大?
应该说,如果智力没有提升,长到15岁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是一种不幸。想一想,假如智力都是5岁时候的智力,那么,5岁的小孩和15岁的少年相比,谁的日子会过得更好?前者一定过得快乐多了,幸福多了,并且更讨人喜欢。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你的长大还是什么幸事?
事实上,当今现实也确实是,很多人钱多了以后,日子反比以前过得沉重多了,痛苦多了,郁闷多了。也更让人瞧不起了。
你的企业如果没有清晰而阳光的目标,如果没有具备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你的品牌如果没有内涵,你的社会责任如果没有承担起来,你的经营模式如果没有生血功能,你的团队如果缺乏事业上的核心凝聚,仅仅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赚了点钱,你那叫长大了吗?你的财富累积不过是拜特殊时代的机遇所赐,是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泡沫,并非你所创造的真实价值实现交换后的产物。换句话说,你的财富虽然增长了,但由于这并非你为社会创造了更多财富后的回馈,所以,从因果律的角度看,这些财富还存在很多不定的归属因素,也就是说这些财富下一步究竟花落谁家尚难逆料,怎能谈你长大了?
这不叫长大,这样的长大没有意义。
这种情况下,你最好不要长大,因为,长大了是你的灾难。5岁的小孩,5岁的智力,人们认为正常,并且喜欢;15岁的少年、甚至是25岁的青年,如果还是5岁的智力,那将被冠名弱智。对于弱智,出于人道,在公开场合,弱智的人会受到同情、照顾,但商业市场却只讲商道,不讲人道,商道就是竞争,在竞争中,弱智的企业只会被无情地淘汰,被淘汰后还被人骂活该。
说到这里,我似乎有点把话题扯远了。你看,我本来在谈第二种情形,说很多企业的改革步入了歧途,这里讲的却是关于企业长大的问题。
其实,我并没有把话题扯远,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如果你的企业经营走上了邪路,最好不要盼望长大,那会把你拖入深渊,带来巨大灾难,所以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改革,不要希望自己走得更快。
总而言之,对于第二种情形,我的建议是不要改革提速。
童根:您为什么要这样建议?
鸱夷子:我打一个比方,你来体会一下——
假如说现在某个国外机构通知你,获得了一项大奖,要你立即赶到巴黎去领取一笔巨额奖金,错过了明天就失效。于是,你今天马上坐上了去巴黎的航班。
一路上,想到领奖后可以实现你的很多愿望,你十分高兴。
可是,飞机抵达后,你忽然发现自己身在纽约。原来,你搭错了航班。
此时,你已经没有资金再转飞巴黎,而且时间也不够了……
这时,你是一种什么心情?
一般人都会失望至极,有些人可能还会绝望自杀。
心理学上有个锚定效应,也叫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容易执着地追求一样东西,以为获得这个东西后,自己就会快乐,结果,当他真的得到后,发现自己快乐不起来。
这个时候,他会非常迷惑、痛苦。
佛门有云:“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其实,追求的过程并不痛苦,痛苦的是后来才发现自己追求错误,但发现时已经到了最后。在事情的开始,甚至是直到结束之前,人们都并不认为自己是错误的,所以即使是上了邪路,人们也坚定地义无反顾地走,等到发现错误的时候,已经生米成了熟饭,此时已经无法回头,或者没有时间回头,这时感觉全完了。(想一想,那些作恶犯罪的人,谁不想回头?但回得了头吗?要回头,你也必须先赎罪,即使有“浪子回头金不换”,那也还得是你赎完罪以后。)
这种现象很普遍。关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通俗的解释,一般以为是“偷,不如偷不着”,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之所以“偷”到后的快乐不如“偷不着”,并不是“偷到”后的快乐减弱了,而在于你本身追求的最高快乐,就是“偷”的过程,或者是因“偷到”而证明了你的能力,而并非将目标偷到手后的成就感),而是因为,虽然你所走的路是错的,但你并不知道自己错了,反而还以为自己走的是最正确的道路,这样,当你只是处在过程中的时候,你还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具有信心,具有激情,可是,当终点到来时,你发现这并不是你的目的地,你所有的兴奋与激情瞬间消失,因为人生不能重来,所以很多人会绝望。
在成语“南辕北辙”的典故里,那个要到南方楚国去、却朝北走的魏国人,一路上都是信心十足,那是因为还没有到尽头。假使他预先知道走三千里后会达到楚国,那么,尽管走的方向是错的,离楚国越来越远,但在走完三千里之前,他会一直充满信心;但是,当他走完三千里后,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到达楚国,反而越来越远,相距六千里,而这时,盘缠已经用尽了,车夫病了,车辆也磨损了,这时的他,会是什么心情?一定是悲痛、绝望。
现实中很多人的经历与此十分类似,他们的目的地“楚国”就是“钱”,他们总以为自己遇到的很多困难、不快等问题都是因为缺乏钱,如果有了钱就会有一切,于是,他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赚钱……但是,随着腰杆的不断加粗,他们发现,原来没有钱时的那些困扰,在他们有钱后仍然存在,而原来的痛苦没有减轻,反而增加了更多新的痛苦。
换句话说,无数人殚精竭虑、披肝沥胆之后,正准备要享受苦练之后的“金牌的荣耀”时,突然发现,他们原先精心瞄准的那些神圣的人生目标,突然之间成了错误的靶子,甚至成了失败的标志,这时,会是什么心情?
这个时候,他们会一下子感到空落、苦闷,抑郁症不请自来。
所以,对于方向走错的人,我一直建议走慢点,最好是到死都没有达到目的地,这样,他的过程会一直充满希望,他的人生会一直富于激情,就像那个魏国人一样,一直走不完三千里他还是快乐的,否则,他会在痛苦中长期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