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挑疵,我们对立,是因为存在利益冲突。
如果利益冲突化解,对立将不复存在,挑疵自然也就随之消失。
那么,如何化解利益冲突呢?
关于利益问题,唐代赵蕤在其被后世誉为“小《资治通鉴》”的著作《长短经》中举了这么个例子:野外发现一只兔子,人们争相追逐;集市上待价而沽的兔子,人们却无动于衷,为什么?因为后者“名花有主”,而前者则不知“花落谁家”,谁抓住就属于谁。
利益冲突通常发生在“不知归属”的利益面前。因为没有“主”,所以,人人都认为自己有份;因为人人都认为自己有份,而又不知道自己的份是多少,所以,人人希望自己多得,越多越好,最好全得……结果,在争相追逐的过程中,开始对立,开始纷争。
但其实,很多利益并非真的不知归属,而是当事者不知道其归属,或者不认可其归属,或者希望全部收归于己。于是,对立的程度、纷争的烈度不断加剧,结果视当事者对利益归属的理解和对利益渴望的强度而定。
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化解利益的冲突呢?
本来,如果人们能做到不求利,那就不会有利益冲突了。但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做法在人类社会根本行不通。在不断追求更好生存条件和更高生活品质的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一定的利益追求是“必须的”,我们不能在期望人们放弃利益追求,或者降低利益追求方面打主意。
不过,虽然我们不能使人们放弃对利益的追求,却可以教人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从一个更好的角度追求利益,光明正大地、受人敬仰地获得更大的利益。
这个方法就是,利益统一化——把心胸扩大,把目光放远,“把别人的利益就看成我们的利益”。当别人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时,我们还挑什么疵?我们还对什么立?
“把别人的利益当成是我们的利益”,不是心理安慰或者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一种实现价值最高化、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智慧。类似于古人所说的“窃财者盗,窃国者侯”般的智慧。
“把别人的利益当成是我们的利益”,不是概念上的转移,而是逻辑上的因果。当我们像考虑自己的利益一样考虑别人利益的时候,别人也会像考虑他自己的利益一样考虑我们的利益,而且还多半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似的“考虑”,那时,我们还用得着斤斤计较自己的利益吗?
难怪古今中外的大智者都要说“无私才能成其私”(老子)、“无私乃大私”(孔子)、“利出者实返”(列子)、“利他是最大的利己”(亚当·斯密)、“利他而生,利众而久”(稻盛和夫本意)……
此时,什么都不用讲了,也不用再劝导房地产商、银行、老板、机关公仆该怎么做了,因为全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