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的本质(简化版)
问:自古就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今天的人们聚在一起的话题也无不是围绕着“钱”在讨论,人们张口闭口都是如何“找钱”“搞钱”,难道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赚钱?
答:古时有很多话被讹传久后,说法就完全变味了。你说的这两句俗语就是这样,被理解的面目全非,其实际意思完全不是这样。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意是,人因为贪财,会过早地夭折;鸟因为贪食,会因此撑死。
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原意是,人如果不在修为上提高自己(为系指修为),违背规律,那么天理难容。
可以肯定地说,人生的意义绝不可能就是为了赚钱。
在现代那些开口闭口谈钱的人中,你可能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热衷于“找钱”的人,越是很难“找”到钱,即使找到,也是小钱。人们常说“捡芝麻丢西瓜”,就是指的这种人。这种人不是捡不起“西瓜”,而是眼里根本看不到“西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把眼睛紧紧盯在“钱”上的人,往往都是不懂钱为何物,或者急功近利之徒。他们不知道衡量人生意义的不是钱而是价值。钱虽然有时可以衡量价值的大小,但它并不代表价值。人生的意义与我们读书学习知识一样,目的是掌握本领,而不是获得考试的“分数”,钱只是人生价值的“分数”。
赚钱多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我们的价值创造额度,但是赚钱的本质不是钱的数量,而是所创造的价值额度。
问:这么说,从表面上看,我们赚钱是在累积钞票,而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创造价值,“钱”只是把我们所创造的价值进行交换后的一个记载符号?
答:正是。我们赚钱的本质就是创造价值,如果脱离价值创造而谈赚钱,那么只能是贪官、强盗、小偷的赚钱逻辑。他们的赚钱是掠夺式的价值转移,不是价值创造。总价值并没有增加,是“零和游戏”。
我认为,零和游戏的赚钱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罪恶,既践踏了他人的价值,也促进了自己赚钱心理的扭曲,如果形成惯性,会使人的赚钱心理发生不可逆转性的伤害,那就会长期与痛苦相伴了,就像很多曾经靠炒股赚过钱的人那样,对一切实业活动都失去了兴趣,因为回报太慢,一点也不刺激。但现在很多人对此十分热衷,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堕落的悲哀。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难以“责众”。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各有志,何可思量?别人怎么看待钱,怎么赚钱,我们不妄作评议,只是我们要认识到,赚钱的本质是创造价值。这是规律,只有遵照规律办事,凡事才会“得道者昌”;违背规律者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那是赚不到钱的,即使碰运气赚到钱也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问: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既赚到钱,又感到快乐呢?
答:在认识快乐的本质和赚钱的本质的基础上,把两个价值对接起来,快乐赚钱的目的就会达到——一方面,为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努力,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于是我们会快乐;另一方面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由此自然会获得社会的回报,赚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具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日本唯一还活着的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稻盛和夫,他的经营理念可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利己而生,利他而久。”
资质一般、起步条件很差的稻盛和夫凭借这一经营理念创办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创办了两个世界500强的人。
只要我们随时一心想着如何“利他”“利众”时,那么,一个朴素的逻辑即可推出结果:当我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时,我们希望自己所付出的是“他人”正好需要的价值;而且所付出的越有价值,越能满足他人的需要,我们就会越快乐;同时,他人也越愿意回报我们,其回报往往至少与我们所付出的价值等值,甚至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超越。
这样一来,我们不是就能快乐地赚钱了吗?
其实,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并无新意,在中国的古代哲学中早已被无数次明示,只是我们忘记了。比如,老子说:“无私,才能成其私。”孔子说:“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列子说:“利出者实返。”庄子说:“无私焉,乃私也。”荀子提倡“公正无私”。等等。这一理念更在稻盛和夫出生百年前,就被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成是“利他就是最大的利己”,因为人们天生就有助人为乐而不图回报的禀性。
总之,当我们以利他之心实现生命价值的时候,我们就能快乐地赚钱了。这一思想还可以在佛教里面得到进一步的印证:用布施心做事,可以得到一切想得到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