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分
走出危机的心理与行为准备
在现实的经济危机环境下,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我们应该从“如何渡过危机”(在危机中怎么做)和“如何把握未来”(在危急中注意什么)两方面同时着手来考虑对策。
对于“如何渡过危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一、调整或转变价值观。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考虑如何为客户、为社会带来价值,要对生产力的提升有帮助。如果没有创造实体价值,所产生的只能是虚拟泡沫。当泡沫破灭时我们必然会受到伤害,即使泡沫不破灭也需要我们在未来创造价值去填补,我们是无法偷工减料,或者只借不还的,所谓“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江湖说法就是此理。比如,很多金融衍生产品让虚拟资产过度放大,造成潜在的经济隐患和社会风险,当泡沫破灭时,必须得有人付出代价。现在很多人正在品尝过去栽下的苦果,但愿未来不要品尝今天栽下的苦果。
二、尽管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是产业经济的催化剂,但经济的核心始终是真正的实体产业。金融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服务、是一种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必须有度,否则被推动的物体可能解体,不是有“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的说法吗?因此,面对可能是几十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现实的经营中,我们要稳打稳扎,非常谨慎,不见兔子不撒鹰;同时,抛弃以往的暴利思想,不要怕利润低,只要保持正向的现金流就行。
三、适时调整产品的结构以及服务模式。我们要及时进行业务整合,收缩战线,果断地砍掉那些开支大而又不赚钱的部门或业务。只有现金流才是企业过冬最不可或缺的棉被。我们要明白,在经济放缓时,我们的客户都会变得十分理性,更期望少花钱多办事,期望以较低价格得到同等的产品服务。如果企业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仍可以保有竞争力和生命力,在大大减轻客户负担的同时,为自己赢得市场。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看主动先行还是被动应对。
四、打造相对优势的竞争力,提高品牌溢价。目前,主流经济论调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在减速,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但无论我们是准备咬紧牙关过苦日子,还是大刀阔斧进行业务变革,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都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竞争力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注重品牌形象的树立,注重宣传,因为相比各种竞争优势而言,品牌才是现在、未来赚钱的真正的、主要的法宝。
五、重新布局与造势。自古兵家讲究谋势,要求能根据不同的敌情、地形、气候、阵法等各方面的条件,随机应变,创造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形势。面对今天这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在竞争者和危机局面双重威胁的背景下,企业家更要注意蓄势、谋势。今天,市场格局瞬息万变,企业只有先于竞争对手洞察市场的细微变化方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是古人对弈棋之道的经验性概括,也同样可以用作企业竞争中取胜的原则。善谋势者,一子失,全盘可以弥补;而谋子者,却常常顾此失彼,一不慎,全盘皆输。
六、注意长远规划的重要性,为迎接经济恢复做好充分准备,以期抓住经济复苏带来的无穷机遇。企业要有一个长期的战略,为未来求得继续生存发展的空间。自古以来,危机总是与人类的发展如影随形,危机过后必有快速发展。古人不是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吗?但问题是,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福祉的降临,应该主动地寻求适合自己的突围之法。否则,机遇等不来,灾难就把我们先消灭了。正如曾任克莱斯勒公司总裁的李·艾科卡所说,当危机来临时,你要么冲在潮流前面,要么顺势而为,否则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对于“如何把握未来”,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特别的技巧。
什么技巧?《今日成功学》的技巧。
为了更好地理解“技巧”,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巨匠阿基米德给我们的启示——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这是他对自己发明的杠杆原理的一个形象描述。
其实,根据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有了合适的杠杆和支点,不仅仅是他能够撬动地球,地球人谁都能够办得到,不怕你力量再小,所谓“秤砣虽小压千斤”。俗语“四两拨千斤”亦为此理。
面对地球这样的超级庞然大物,在其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类居然敢夸海口可以撬动它,这是“螳螂挡车”、“蚍蜉撼树”似的不自量力吗?不是,因为撬动地球的难点不在于撬动力,而在于杠杆的长度和支点的位置。
如果把我们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取成功看作是一个地球,那么只要找到合适的支点和杠杆,我们也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撬起它,从而获得成功。
问题是,这个支点和杠杆在哪里?谁能够为你提供杠杆和支点?谁会把杠杆和支点准备好后,请你来撬动地球?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答案很简单:谁也不会给你提供,只能靠你自己获取。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打造一根合适的杠杆,才能找到理想的支点?
答案也很简单,就是营销(营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营销是在发展的,当前对营销的通俗解释应该为:营销是能够长期捕到鱼的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世界已经进入超级营销时代,营销存在于竞争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尽管决定市场竞争成败的因素很多,但几乎所有竞争的着力点或者短兵相接处最终都落在营销上,成败直接由营销定局。
所以,在这个时代,要顺应社会运行的游戏规则,就得善于科学营销自我;要找到撬起我们“人生事业地球”的杠杆和支点,只能在营销或者与营销密切相关的命题上寻找。这一切工作只能靠我们自己完成,谁也没有办法帮助我们。即使遇见所谓“贵人”,也是我们营销能力的体现和营销实践的回报。有句话说,每一个好人背后,都有若干更好的人在帮助他。如果我们期望有若干更好的人来帮助我们,我们就必须先成为一个好人。
其实,说起营销,人类并不陌生。人类天生就具备营销本领。比如,刚出生的婴儿就懂得通过啼哭来营销自己,唤起母亲的关爱,表达自己的意愿——饿了,病了……不舒服就哭,变化着音量和频率。
既然我们天生就有营销本领,而且从小就会营销,那么按道理,我们人人都应该是营销高手,人人都应该能够把自己的营销技能充分发挥出来,使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我们绝大多数人并没有靠这个本领获得成功。不仅如此,从自觉主动的意义上讲,我们绝大多数人甚至还并不懂营销,部分人的营销行为不过是偶合了营销技巧而已。可以说,我们都有“营销商”(类同于智商),但很多人缺乏营销能力。
这就奇怪了,我们天生就具有的本领居然都不会有效使用,为什么?
事实上,根据用进废退的规律,人类与身俱来的特异本领因为不善运用而退化、消失的地方很多。佛门有云:众生智慧生而平等,但很多人因贪痴瞋慢而使心智昧住,所以表现得冥顽不灵、愚昧不堪。现实中,因为认识肤浅而导致的“自我执着”(佛门叫我执)和因方法欠缺而导致的“黔驴技穷”(人一旦黔驴技穷后,就偏执于使用落后方法,佛门叫法执)现象比比皆是,严重阻碍了我们的成功之路。
虽然营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但由于缺乏有意识的学习与训练,缺乏“明师”(注意,不是有名之师的“名”,而是明白之师的“明”)的指导,缺乏对营销技巧的训练,使得很多人都只是稀里糊涂、信马由缰、茫然自发地表现出了一些与营销之道相似的行为而已,所以很难达到所需要的、最好的效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营销行为通常是见招拆招、感性被动的应景动作。
要想使营销取得良好效果,人们必须改变营销态度,转变营销观念,加强营销实战知识的学习和实战训练,变被动为主动,养成处理所有问题都从自觉主动地开动营销思维入手的习惯。
怎样才能养成这个习惯?
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说起看风景,登高远望是相对较好的选择。只有视线所及范围辽阔,才能远近兼顾,一览众山小。看问题也如看风景,只有站到适当高度,才能看得全面,看得透彻。这需要认识提高。
可认识怎么提高呢?
前面提过,众生智慧生而平等,后来表现殊异是因智慧之心被“贪、瞋、痴、慢”昧住的缘故。由于受出生成长环境和早期教育的影响,在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一般都形成了对现实生活中种种现象的较为稳定的认识,确立了对一般事件的处理方法和原则,这些认识与原则帮助我们建立了基础世界观。我们通常的言行准则基本上就在由世界观所划定的圈子中“循规蹈矩”,通常不会“越雷池半步”。
但是,我们一般不会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或者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本身存在“思想基因”落后的问题,或者地域、时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我们受之于父母或者师长的认识与观念中,有不少是过时的、落后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一些曾受排挤打压的父母总是教育娃娃“防人之心不可无”等等),严重制约了我们对成功的方向与方法的正确把握,影响了我们同他人的和谐交往。如果我们不通过学习提高认识,不转变观念,继续将那些落后的、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奉为行为准则,用来指导现在的言行,那么,我们难免会步入歧途,导致重大“损失”——轻则影响能力发挥,落后于同类;重则走上岔路被时代淘汰,郁闷终生。在接受师、长的认识与观念时,我们要注意这么一个背景:师、长的自身状况。如果他们把各种关系把握得好,他们的为人处事方法我们可以学;如果他们的事业成功,他们的办法我们可以学,不然,千万要调整,否则,我们会和他们一样不成功。
所以,我们要从学习开始提高认识,对我们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来个彻底的梳理、清洗。必要时,可以找相关明白事理的专家协助快速提高,对营销策略的规划和团队提升都可以借助外力。如果我们能通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快速掌握全新的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经营软件”,则我们可以在关键时刻占领先机,打建适合自己的生态位,拥有自己的领地,那么就能得心应手地在“我的地盘我做主”了。
要达到最好状态,建议领略一下佛门修行处事的“六度”,内中妙法对解决我们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都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第一度——“布施波罗蜜”,简直就是教我们如何快速获取所需要的一切。
当前的经济危机虽然是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危机,但对我们每个人或企业而言,危机的表现是绝然不同的,或轻或重,或有或无,企业之间差异很大。事实上在人们都在大谈危机对我们所造成的影响的同时,还有很多企业生存得非常好,根本感受不到危机的存在。是他们运气好吗?显然不是。是他们长期自觉地、有意识地注重营销和“生态位”建设的结果,是良性回报。如果我们期待未来不会被危机伤害,那么,我们就要设法使自己的生态位永远处于和谐、健康状态。
今天,我们面临什么困难,都是过去不大重视生态位建设的结果,如果我们要在今后有正向报应,现在应该立即醒悟,全力营建好自己的“生态位”。
只要破迷开悟,便可离苦得乐。我们希望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找到破解危机的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我们祝愿所有的企业营建好自己的生态位,能够长远生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