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竞争的压力有如黑云压城,生存的危机已直逼眼底。今天,几乎所有企业经营者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市场压力与生存危机,人们都在寻找各种途径突围。
突围之法无非两种:外求,只能期望市场好转;内求,则惟有调整策略苦练内功。
练内功需要学习。今天,充电学习倒不乏机会,因为各类关于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的高层教育班随处可见,现实中有很多企业家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和金钱投入都很大。然而,一个现象却让人们普遍感到困惑:很多人无论是看书自学,还是听大师们讲解EMBA课程,学习之后的实践效果都不佳,而且,无论怎样认真执行都解决不了企业的实际问题。
很多企业管理者对此十分不解。询问专家吧,说你是不够认真,就如气功大师所说的“心诚则灵”一样,“我的功夫具有绝对神效,你没有效果是你不心诚”。然而,什么是真正的认真,应该认真到什么程度,专家并没有讲出明确的概念。
不学习很困惑,学习后更困惑。人们越来越迷惘。
前 言
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老师(贫困地区除外),因为即使不像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那样多,老师也还是处处存在着——
比如,谁当官了,必然是所有比之官小的人的老师;谁发财了,必然是所有比之钱少的人的老师;谁出名了(当然要是好名声),必然是精通万物万类的专家,可做任何比之名气小的人的老师……例子实在是司空见惯,无需列举。
于是,我们看到,手里握有各种重权的官员比科学院院士还牛,再有怎样的科技含量的项目,都不需要由专家论证了算,而是由权威拍脑袋决定,看他们的喜爱与心情,他们的喜爱与心情就是最专业的权威;
于是,我们看到,一旦成为超级富豪而又略具口才的人,几乎成为各个电视台永恒的、各种类型的演讲嘉宾,对所有人的所有方面都能指点发财,激扬创业,包括点拨大家如何管理,如何做人,如何找结婚对象,如何把握机会等等;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个缺乏内涵,也不见有何素质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富人理所当然地成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重要机构的名誉顾问、大学的客座教授(永远只客不教)。
不可否认,在现实中,有权的官员、有钱的富翁、有名的各种明星确实有异于常人的才智,他们的成功实践大有可圈可点之处(至少对资源与机遇的把握能力或者对各类“潜规则”的实践能力就值得大众借鉴),供人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是,是不是他们的成功宝典就一定值得人们学习?人们学得了吗?学了有效吗?
如果是这样,省长、市长、县长的位置大家别想了,他们直接培养自己的儿子就行了,自己的儿子应该最能得到真传吧!
如果是这样,中国的企业全交给马云、史玉柱、牛根生、张瑞敏管得啦,他们直接复制阿里巴巴、脑白金、蒙牛、海尔,那该多么捷径!他们对自己总不至于有所保留吧!
如果是这样,田径项目几乎都可交给刘翔和他的教练,他们努力加配合,还有什么世界冠军不能得?
前不久,比尔·盖茨退休裸捐,对其品格与胸怀我们无比称颂。据报道,正值年富力强的盖茨退休后(至少在现阶段)时间十分充裕,微软与其慈善基金会都有他人帮助打理而不需要盖茨操心。我想,盖茨现在应该考虑充分发挥“第二春”的作用,重新创办一个新的企业,可以叫“稍软”,随便做什么行业都行。凭他的条件和智慧,应该绝对成功,没准又弄出一个新的世界首富的成绩来。
只是不知道盖茨愿不愿意。我们不会怀疑盖茨“第二春”能获成功的本领与可能性,但我们很清楚,马云、史玉柱、牛根生、张瑞敏如果现在和其他企业家是一样的项目、环境、资源,他们未必成功,至少不一定像现在这样成功。他们恣意指点别人时,未必敢拍着胸口说假如他们与别人的位置互换,用他们的“教学内容”一定能成功。我们很清楚,刘翔和他的教练再怎么努力也几乎不可能让刘翔成为短跑、长跑、跳高、跳远世界冠军,刘翔的教练用他的办法也几乎不可能再培养出另一个刘翔、张翔或李翔。
我们需要明白,也应该明白的是,对于大众,尽管有一不留神就成了大腕的可能,但通常情况下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高官、巨富、明星离我们的距离仍然会很远,因为那含有很重要的“运命”成份在里面。而且,即使我们真的成为了高官、巨富、明星(几率可能比数百万分之一还低),那也并非是受了这些“老师”的教育,而是各种因素促成的。正如马云、史玉柱、牛根生、刘翔的成功并不是受了他们那些“老师”的教育而成功的一样。
这就从侧面解除了我们的一个心头疑惑:为什么众多企业管理者学习了国内外无数管理圣典,参加了无数EMBA的讲座与课程,无数次聘请职业管理专家指导,受到无数的激励与鼓舞,结果企业并没有什么变化,该怎样还是怎样。
其实,我们知道管理大师、营销专家们讲的课,多是对成功人士或成功企业管理的书面总结、艺术概括,或是对已经经历过的市场做个总结,属盖棺论定。在大师专家们的“圣手”逻辑下,在他们充满激情并经过长期锻炼而练就的演讲艺术的演绎下,使闻者无不觉得振聋发聩,耳目一新,心胸激荡……大家学起来激情盎然,满怀信心地拿回来用诸实践,结果,多半是乘兴而做,败兴而弃。不是没有效果就是效果微渺。人们不免垂头丧气。于是企业的创新变革成了有头无尾的残局。
当然,凡事应该一分为二,对专家教育的结果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因为还是有部分企业管理者收到了成效,这也是吸引更多的人去学习的诱惑所在。可是,如果我们把那些有收益的企业管理者和没有收益的管理者拿来对比,会有惊人的发现。我们发现,那些学习后效果好的企业,即使不学习,照样运作良好。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我们找到了为什么有人有效而有人无效的根本原因所在。有效无效与是否接受过专家的教育无关或关联不大,而是另有原因。
我们发现,有一个要素,我们称为企业元素,是企业管理者学习是否有效的决定因素。有它,企业管理者学习提高有神效;无它,再怎么学习,取的经再好也无济于事。
在《营销能力学》中,我们来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元素,帮助大家打造此元素,并提升该元素的价值功能,让我们的发展在有无专家的指导下都能踏上快车道,而有了专家的指导后前进得更快。
一、营销能力学序言
竞争世界的博弈规则是,适者生存,强者制胜。(“进化论之父”、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适者生存定律: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只有那些最适合于周围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其他的都被淘汰了。意即适者才能生存。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得出来的重大研究成果。它的本意是讲,不能适应竞争进化的物种会遭到无情的淘汰。但几乎就在理论一出世起,它就被引入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经济领域尤其是如此。商场如战场,在无休止的厮杀当中,你要想生存下来,你就必须学会适应你周围的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法门。
1997年,在英国蛰伏了20多年的工党终于在大选中击败对手,成功地组织起了新一届内阁。人们在为工党祝贺之余,不禁向新任首相布莱尔提出这样的问题:工党为什么在野了这么长一段时间?布莱尔很干脆地给出了答案:“很简单,世界变了,而工党却没变。”一个政党是如此,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
每个企业都希望生存,但企业是需要在成长中生存的,这种成长包含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等因素。由于企业是生存于社会环境之中的组织,做大和做强是企业目标的外在形式,但不是企业成长的终极目标。在实践中,世界上最终生存下来的企业既不是最“大”的企业,也不是最“强”的企业,而是那些“适应”了社会的企业、适应了变化的企业。在生存问题上,企业的“大”与“强”是相对的,适应则是绝对的。所以,要想生存,必先适应。由适者演变而来的强者才是真正的强者,这样的强者才有永恒的希望。)
那么,建立在适者的基础上,谁是强者?
强者当然是具有相对实力,而且能将实力较好发挥、或者充分发挥甚至超常发挥的人。
我们普通人能够成为强者吗?强者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或者优势?怎样才能成为强者?
答案是,普通人完全能够成为强者。
答案是,强者需要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并且拥有善于把自己的各种专业能力和所掌握的资源按照事业发展方向的需要整合好的能力。
答案是,还需要有把整合好后的能力充分发挥的技巧。
【先睹为快:本文将各种专业能力(如专业技能、经验)以及帮助其发挥的促进力(如压力与诱惑力)叫做营销力,把营销力整合为原动力的水平叫做营销能力。后文将有详述。】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阿基米德说这话的时候忘记了说,他还需要一根合适的杠杆。
其实,根据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 有了合适的杠杆和支点,不仅仅是他能够撬动地球,世界上的任何人都能够办到,不怕你力量再小,所谓“秤砣虽小压千斤”。
撬动地球的难点不在于撬动力,在于杠杆的长度和支点的位置。
如果把我们人生事业的成功看作一个地球,那么只要找到合适的支点和杠杆,我们也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撬起它,从而获得成功。
问题是,谁能够为你提供杠杆和支点?谁会把杠杆和支点准备好后请你来撬动地球?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答案很简单:谁也不会给你提供。假如真的存在这么一个人,他自己直接撬动就是了,何必让你来,或者等你来撬动。
很显然,你碰不到这个人,或者应该说,你不用等,因为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你应该明白,这个地球是你的“人生事业地球”,撬动它的可能性来自于前面关于强者之问的第一个答案,杠杆来自于第二个答案,支点来自于第三个答案。执行者当然是你,只能是你。
你必须明白,对于你个人的“人生事业地球”,没有任何人能够为你提供杠杆和支点;即使有能够帮助你找到杠杆和支点的“贵人”存在,他的作风也一定是扶强不扶弱:如果你是弱者,你永远遇不上他,即使遇上也得不到他的帮助,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你需要帮助、需要什么帮助,即使他帮了你,结果也是无效。有一句话说:“每一个好人都有一个更好的人帮助他。”如果你不是“好人”,就没有办法遇上这个“更好的人”。
你还必须明白,如果会找支点,找到好的支点,人生的任何阶段你都可以撬起符合你当时事业水准的“事业地球”。
我们都渴望事业成功,所以我们都希望找到我们“人生事业地球”的杠杆和支点,这就有了《营销能力学》诞生的充足理由。
《营销能力学》所要探讨的内容就是,用现代营销的思维方式,运用现代营销技巧,把人们的各种专业能力和各种资源进行“矢量重组”,让其形成对事业发展有利的原动力,发挥出最大的力学效应,同时,教你掌握相应技巧,帮助你打造杠杆,建立起撬动“人生事业地球”的支点,使你的价值发挥到最好程度,事业上取得最理想的成绩。
在通常状态下,由于可以转化为原动力(一个人建立内部驱动机制的源泉)的因素主要有压力和诱惑力(其本身不是原动力,不像理想、抱负、使命等动力那样直接是原动力),所以,我们要先认识一下压力和诱惑力的本质。
二、对压力与诱惑力的认识
关于压力:
像空气一样,它无处不在,充满你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空间和角落。
它的名字叫压力,它总是不经意地来到你身边,来到你心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压力的体会随处可见。听到,看到,想到的所有事情,都可能会在一瞬间被转化为压力。
社会学家研究发现,压力对人类成长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推动着几乎所有文明的进步,甚至包括负面乃至阴暗文化。
但是,由于压力总是逼迫人们从已经适应的舒适状态走向新的不适应状态,而且,达到新状态还需要更多脑力、体力的支付,让人们从身体到心理都感觉到“累”,所以,它不大受欢迎,人们并不喜欢压力的到来。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你十分不喜欢的东西却是你需要的、不得不面对的;又总是和你不期而遇,如影随形。于是,由此而产生的苦恼如不速之客一般,开始了对你人生的骚扰之旅。在它的骚扰下,很多人患上了忧(抑)虑症,影响工作、生活、事业,严重者被彻底击垮甚至自杀……
压力的副作用那么大,有办法解决吗?有,可以释放或者转化。
但这是个说起来简单,做到却需要具备相当心理条件的命题。不过,这个心理条件并不苛刻,只要认识达到一定水平就会具备。
我们来看看压力的释放与转化之法——
研究之前,我们得对压力有所了解:压力是什么?压力是怎么产生的?
压力是一种情绪势能,是因心理期待(目标、理想)与现实状况之间存在落差而形成的。简而言之,压力就是目标和现实的垂直距离。两者相距越远,压力就越大。由营销力合成的个人能量团越小,或者对生活水准的追求、事业成就的追求越高,形成的压力也越大。
在现实中,只要有目标就会有压力。因为目标一般都会超越当前境地,需要通过相应努力才能达到,所以,目标产生的同时,压力也就“应声而出”了。
无论压力以何种形式出现,其来源必然是外界,通过内心比较(可以理解为心理化学作用)而产生。
出现压力后怎么办?
首先,一定要明白,只要你有追求比眼前更美好生活的愿望,那么压力必然存在。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压力十分正常,谁也逃不脱。你要有安然面对压力的心理,不要以为别人就不会遇到压力,不要以为压力不会“惠顾”你。还要明白,压力不会因为你现状的改变而消失,而是任何时候都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旧的压力可能减轻、消失,但几乎就在同时,新的压力就已经萌芽、长成。如果你是个心智
正常的人,压力必定伴你终生。
其二,找到正确的释放办法。释放压力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修改目标,二是提高营销能力。前者治标,解决一些因妄执幻想形成的压力,或者单次目标过大、需要分解的压力;后者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努力快速提高自己的现实水平或者前行的速度,使目标与现实距离不断缩小。很多压力都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对于甲是压力,对于乙则不是;此时是压力,彼时却不是。
其三,转化为原动力。我们都听说过“把压力化为动力”之类的话,其实,绝大多数健康心理状态下的压力都很容易转化为原动力,压力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正在于此。只不过,我们平常所见的转化都是被迫转化、被动转化,所以,效果欠佳;同时又极易使人们都感觉“身心疲累”。压力要转化为原动力,发挥最好效应,必须在观念上进行改造,在认识上要提高。《营销能力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里提醒注意两点:一是要学会从心底调整对目标的认识,注意其阳光性,培养达成目标的使命感;二是加强营销力的训练提高。
其实,尽管不喜欢压力,尽管多数时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但我们上进的源泉确实是来自于压力。前人对此有很深刻的体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在强化压力意识。只是由于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古人对压力的体会没有今人深刻,所以古人在压力的解决之道上考虑得很肤浅,除了从宗教中寻找出路外还不曾留下什么“真经”,对现实帮助不大。
不管过去如何,现在我们应该明白,压力是我们精神生活中必须的主食之一,没有它,生命就会失去主题意义。
未来,我们应该喜欢压力,因为它是我们生命原动力的催化剂和主要构成部分。
关于诱惑力:
谈到诱惑,很容易让人想起“天使”和“魔鬼”的划分,联想到“馅饼”和“陷阱”两种结果。
通常,诱惑让人较容易失去理性。诱惑力刺激的是人内心深处渴望的兴奋点,很容易使人产生感性的欲望,因此,同压力相比,诱惑力更容易转化为原动力。
如果想法培养我们的某种爱好,有了爱好过后就容易被诱惑,这时,就可以通过诱惑力来转化为行动的原动力。当然,爱好应该是阳光型的,否则,诱惑将会使我们误入歧途。
三、“营销力”与“营销能力”概念导入篇
既然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是“适者生存,强者制胜”,那么,作为强者,比如,现实中各个领域的优秀人物,是否就稳居主流、高枕无忧了呢?
假如以上提问的结果成立,那么,现实中的各类优秀人物或强者都应该取得成功。可是,为什么很多看起来聪明、实际上也精明能干、应该是社会强者的人其成就一般,表现并不能令人满意?
为什么很多强有能力的人十分努力,也曾获取过很多好机会,但最终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这些“强者”不够强大,或者机遇不佳,而是这些“强者”并没有成为“适者”——没有遵守社会运行的“游戏规则”,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游戏规则。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或者说是特别重要的认识:所有持久成功的前提是遵守那个时空的基本“游戏规则”。
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游戏规则”是什么?
是营销(对营销的通俗解释)。
众所周知,世界已经进入超级营销时代,营销存在于竞争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尽管决定市场竞争成败的因素很多,但所有竞争的着力点或者短兵相接处最终都落在营销上,成败直接由营销定局。
所以,这个时代,社会运行的游戏规则是要善于科学营销自我;所以,我们要找到撬起“人生事业地球”的杠杆和支点,只能在营销或者与营销密切相关的命题上寻找。而且,如前所说,这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谁也没有办法帮助我们,即使遇见所谓“贵人”,也是我们营销能力的体现和营销实践的回报。
其实,说起营销,人类并不陌生。人类天生就具备营销本领。比如,刚出生的婴儿就懂得通过啼哭来营销自己,唤起母亲的关爱,表达自己的意愿——饿了、病了、不舒服……就哭,变化着音量和频率。
既然我们天生就有营销本领,而且从小就会营销,那么,按道理我们人人都应该是营销专家,能够把自己的营销技能充分发挥出来,使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靠这个本领获得成功。不仅如此,从自觉主动的意义上讲,我们绝大多数人甚至还并不懂营销,部分人的营销行为不过是偶合了营销技巧而已。
这真是奇怪,我们天生就具有的本领居然都不会有效使用,为什么?
事实上,根据用进废退的规律,人类与身俱来的本领因为不善运用而退化、消失的很多。虽然营销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种本能,但由于缺乏有意识的学习与训练,缺乏“明师”(注意,是明白之师,不是名师)的指导,缺乏对营销技巧的训练,使得很多人都只是稀里糊涂、信马由缰、茫然自发地表现出了一些与营销之道相似的行为而已,所以很难达到所需要的、最好的效果。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营销行为通常是见招拆招、感性被动的动作。
要想使营销取得良好效果,人们首先必须提高对营销的认识,必须改变营销态度,转变营销观念,加强营销实战知识的学习和实战训练,变被动为主动,养成处理所有问题都自觉主动地从营销入手的习惯。
所谓自觉主动的营销,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我们的智力和各类专业能力进行充分整合,使其发挥最佳的组合效应。
如果说我们所具备的智力和各种专业能力是指矢量(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量)方向随机的各种力量(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营销力之一、之二、之三),那么,营销能力就是使各种营销力按照事态发展的最佳方向的要求进行力量集合的方式和水平。而《营销能力学》则是研究如何把握各种营销力之间“生克制化”的力学规律,以便帮助我们提高营销能力的学问。
对此我们必须牢记:营销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技巧。
在竞争世界,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不败于竞争(最好是赢得竞争,包括多赢)。而要赢得竞争,就必须依靠营销,所以,营销能力才是真正的实力,营销能力强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所以,也可以说竞争世界的规则是适者生存,营销制胜。
那么,如何帮助人们增强营销能力,如何找到正向营销力的集合方法,这就是《今日成功学》之技术篇——《营销能力学》所要研讨的主题内容。
归纳起来,对营销能力学可以这样通俗地理解——
营销能力是(人或企业)把自身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包括专业技术水平和品德、性格等精神力量)发挥出来的能力。营销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能力和资源的发挥程度和发挥效果。对于企业而言,营销能力就是我们在“前言”中提到的“企业元素”。
研究营销能力如何深度挖掘、培训锻炼、实践提高的科学,称为营销能力学。
1.营销能力学的研究目的:使个人或企业的资源发挥到极限程度。
2.营销能力学的基本思维:一切有益的变化都是正向营销的结果,营销创造成功,营销创造快乐。
3.营销能力学的通俗含义:世界上存在一种学问叫做——“用阳光方式将人卖了,让他快乐地帮你数钱”,学习并尽最大可能掌握它。
四、营销能力学入门认识
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说起看风景,登高远望是相对较佳的选择。只有视线所及范围辽阔,才能远近兼顾,一览众山小。
看问题也如看风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透彻。
看问题如何才叫站得高?
需要认识提高。
佛学认为,众生智慧生而平等,后来表现殊异是因智慧之心被“贪、痴、瞋、慢”昧住所致。由于受出生成长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一般都已经形成了对现实生活中种种现象的较为稳定的认识,这些认识帮助我们建立了世界观。我们通常的言行准则基本上就在自己的世界观所划定的圈子中“循规蹈矩”,很少“越雷池半步”。
但是,我们不知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或者本身存在“思想基因”的问题,在我们受之于父母或者师长的认识与观念中,有不少是错误的、落后的。如果继续将那些落后的、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奉为行为准则,用以指导现在的言行,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步入误区、邪路,导致行为失常,“损失”惨重——轻则影响能力发挥,落后于同类;重则走上岔路被时代淘汰,郁闷终生。
古人有时候喜欢故弄玄虚,把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说得过于复杂。世界上很多人偏爱“举轻若重”,把简单搞复杂,就是因为深受古人影响。
比如,孟子在谈到磨砺对一个人成功所起的作用时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以此“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由此看来成功人士似乎都是上天注定,肩负重任下凡的“星宿”,又必经九九八十一磨难才得以修成正果。
每次看到孟大爷这句话,我都要想到《西游记》中的唐僧,想到一个问题:根基厚正、禀性虔诚、意志坚定的东土大唐和尚完全不需要经历那么多的磨难就可以取回真经,佛祖究竟为了什么一定要他多次陷入妖窝魔口?难道全是为了成全那三个顽劣徒弟和一帮妖怪?如此说来,我佛真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高尚楷模,菩萨们也确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酬志之士。
如果要做修行度人的圣人,孟子之说自然符合神圣逻辑。但是,对于红尘中尚无缘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我等芸芸众生来说,要有着“让别人有钱,我承受贫穷无所谓,别人有钱就是我有钱”,“让别的企业发展,我的企业垮了无所谓,别的企业长寿就相当于我的企业长寿”这样的心理,几乎不可能,除非是神经病。
说这么多,本文似乎也有点故弄玄虚,把简单整复杂了。其实作者想说的很简单,就是,企业成功与长寿很简单,简单到只有五个字——“是一种选择”。
是的,企业成功与长寿很简单,简单到只需要选择,选择成功与长寿就会成功与长寿。有人会说,既然这么简单,那我就直接选择“成功与长寿”,然后就等成功与长寿降临,我会达到目的吗?
答案是肯定不会。因为这个选择不是口头选择,而是心理和行为的双重坚定选择。心理上渴望成功,行为上选择走成功的路,是选择成功与长寿的两个必要条件。心理上不想成功或者很想成功和长寿,行为上却不选择走成功的路,那是绝不会成功的。瞎猫碰死老鼠的可能都没有。
有人会问:“这样解释,不是又回到孟子所说的话上去了吗?心理选择就有了上天降任的感觉,而行为上走通往成功和长寿的路,那不就是一条荆棘之路吗?”
要这么理解也可以,但是,你看完下面的分析后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明白,孟子的那段话往往是成功者或者教练说出的话,一般是为了鼓舞人们奋斗而说的。我想问问你,这样的话你听完以后会有什么感受?实际情况是,很多人听完后都认为成功“那事儿”离自己很远,自己也吃不了要成为成功者而必吃的苦。如此,这段话的现实教育意义几乎丧失。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选择不仅仅是内心渴望的外在呼唤,具有强化内控驱动的作用,还包含浓浓的“DIY”成分,会使所有的压力与诱惑力都转化为原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你所承受的任何苦难都不会觉察或者不会感到那么难受,会使你轻易通过对于别人来说比登天还难的关隘。
主动选择的价值在于释放了一些消极的压力,优化并转化了一些积极的压力和诱惑。
需要明白的是,企业所谓走通往成功的路其实并不复杂。任何时候,只要牢记怎样为既有或潜在的顾客市场创造高性价比的价值,随时具有营销意识,坚定地按照既有营销战略行事,那么,就会一直有较为稳定的顾客群站在你的周围。这时,长寿成为必然。
所以,我们要想实现事业目标,充分体现人生价值,就必须提高过去的那些肤浅认识,转变过去的那些错误观念。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参透营销能力学。
学习营销能力学,有几个基本的入门认识必须具有或者提高——
(一)温水中的青蛙怎么办?
(二)怎么对待怀才不遇?
(三)认识到位执行难怎么办?
(四)为何有压力?压力怎么转化为原动力?(忧患意识,诱惑力等的理解)
学习营销能力学,以下基本的理论(原理或定律)必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