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信奉何种教义,成功对人们都充满无限的诱惑。即使是鼓励人们“看破红尘,放下烦恼”的佛门,也依然在指导人们追求这样的成功——得道证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对成功之道的探寻,始终是出世入世中人的热门话题。
关于成功的法则,写成书可以汗牛充栋。古今中外,流传下来或将继续流传下去的经典,其实质无不是成功学法则,或者励志经典,或者历史训鉴。
在所有需要后天学习的知识中,人们最不陌生的就是关于成功学的知识。只要不是纯粹的智障,任何人都耳濡目染或无师自通他掌握了足够数量的成功之道。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书山有路勤为径”,“业精于勤”,“天道酬勤”……
然而,实际获得成功的比例却很低。
事实是,无论再怎么吃苦,再怎么吃亏,再怎么勤奋,很多人的投入根本没有回报。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而,太多的人苦了一辈子心志、劳了一辈子筋骨,却不见任何上天降下的大任。就像中国的农民一样,苦心志劳筋骨了数千年,没见大任何时到来(真的到来时也好像只是揭竿而起,弄得天下大乱,给一些流氓投机者如刘季、朱重八等掌控天下的机会)。
某年与蜀中某地级市建委主任相聚,谈及不久前刚出事的该市市委书记,不免喷饭。其经过颇有些耐人寻味——
市委书记每年除夕都要到附近的一所名寺去烧高香,保佑升官添福。
据说该寺香火旺盛,十分灵验。据说,市委书记一直以为,正是因为每年都去烧了香,所以顺利地升迁到了这个位置。该市很多官员都在效仿第一把手,所以,每到佛门重要节日,该寺几乎就像在召开全市市委扩大会议一样,各局班子齐全,大家虔诚地鞠躬上香,祈求官运财运恒通。
出事那次是某个除夕晚上。烧完高香,回来的路上,醉酒的书记开车出了事故,撞死了人,找人顶包又穿了帮,引出更多问题……
书记的亲友们十分地愤愤不平:我们才烧了高香,菩萨怎么没有保佑?老天啊,怎么这么不长眼?
在实际人生中,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迷惑:为什么我们的投入并没有回报,我们很多投入都没有应有的回报?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方面,价值问题。
很多人谈到自己时,都怨上天不公,怨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自己正直善良,努力投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付出了多少,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很少有人想一想:自己努力投入,对社会或者他人而言,究竟创造了什么价值?创造了多少价值?
要知道,有苦劳而没有功劳是没有用的,有小功劳也不会获得大回报。回报往往是根据你所创造的价值的大小(结果)来衡量的,而不管你平时怎么投入(过程),好比考试的分数,是根据你答题的实际对错来评定的,不管你平时多努力多用功,掌握了多少知识,只要考试成绩不好,就不会有高分。
第二个方面,诚心问题。
俗语中有句话颇含哲理:“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大量事实证明,世间很多事都并不是人们刻意追求能够得到的,有时候看似刻意追求得到了,实际上仔细分析发现并不是如此。
就像我们平时所期望抓到的“机遇”一样,人们以为是运气,其实不是,因为机遇是个伪命题,世间根本没有机遇,有的只是必然。
为什么说“机遇”是伪命题?
这是由因果律决定的。因为“机遇”是果,要得到“机遇”之果,必先种下对应之因。
对于抓到“机遇”的人而言,不是运气好,而是必然抓得到,因为他之前早就种下了这样的因;同样,对于抓不到“机遇”的人而言,也不是运气不好,而是必然抓不到,因为他之前没有种下收获“机遇”的因。
为什么很多人“有意栽花花不发”?因为他有的只是假意、刻意,功利心十分明显。试问,我们谁愿意和一个功利心十分显然的人深交朋友,常打交道?既然如此,怎来花儿怒放?
为什么有人“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没有企图心、功利心,和人打交道轻松自然,很容易获得更多人的亲近爱戴,“利出者实返”,利他者利己,别人往往给予你更大的回报。当然,前提是你所“插之柳”是有价值的,能给别人带来“荫”。
切到主题上讲,我们讲的“诚心”,是指真心实意地、不图回报的利他心。一旦心怀功利,此心不纯,那么想要的回报很难得来。
第三个方面,价值与因果对应问题。
假如叩头烧香许愿可以解除贪官的罪恶,假如重塑金身可以保佑不良之辈不受报应……这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可能存在吗?
绝不可能!可是很多人却爱做这样的白日之梦。
他们听说“放下屠刀”可“立地成佛”,便以为再怎么作恶都不要紧,只要最终悔改就行。这实在是大大的谬解。要“立地成佛”,不付出沉重的代价以偿还之前的罪恶,那是绝对的妄想。现实中的罪犯都需要罹受对应年份的牢灾才可能重新做人,即便获得新生,也罪愆揪心,饱受歧视。佛门类似。
当今时代,绝大多数中国父母几乎都有这样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子女工作轻松,快快乐乐,收入丰厚,可是,这天下有这样的工作吗?
也许在一些畸形的地区、部门确实有,但这样的畸形环境,子女能够轻松、快乐、报酬高吗?假使通过烧香拜佛能够达到这样的愿望,那佛菩萨是怎样的糊涂?
怎样让投入的回报更高呢?当然是所创造的价值更高。
然而,在怎样的情况下能够创造更高的价值呢?
用布施的心理投入。
有人会说,我做的布施并不少,但并不见有理想的回报,为什么?
前面我们说过,贪官或罪犯再怎么诚心悔过并赔偿损失,甚至捐出所有财产,也不会抵偿罪过,依然还要得到应有的惩处。用布施的心理做投入也还要看当时的“业力”与心境。
很多人在做布施的细节上有不少的误解。
一般的说法是:你布施得越多,获得的回报也越多,正如俗话所说的“有耕耘就有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种说法本身并没有错,但还要看你做布施时的心境,因为布施的关键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为什么去做。你的意图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
这意味着你应该以“布施的快乐”为你布施的动机。反过来说,如果你期待着“获得”,你就破坏了布施的动机——宇宙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欺骗的。
我们见过很多捐建希望小学的企业垮掉,大家不明白是为什么。其实,原理很简单,他捐建的时候就动机不纯,非得让人家小学改为随他姓,叫什么“××(企业品牌)希望小学”。这样的功利,会有什么好结果?
以期待“获得”的心理去布施,这本身就是“贫乏”的表现,它向宇宙发出这样的信息:“我需要‘获得’,因为我拥有的太少。”你的这个信念会很快得到确认——贫乏的能量震动只会吸引更多的“贫乏”。这才是真正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不少人在布施的时候很不情愿,或在奉献了自己的时间或金钱后感到贫乏。如果你是出于不得已的“义务”而布施,或者将布施看成一种“牺牲”,你深层的感觉其实就是“贫乏”。
以“慷慨”的面具装扮贫乏的感觉,最终只能导致失望——因为,在因果关系中,“果”的关键在于你做事的动机(“因”)。
所以,不要将布施看成一种可以获得回报的投资,那只会浪费你的时间——上帝不是一只你可以在纳斯达克股市上进行交易的股票。
“如果我布施,我最好能得到回报或什么的”——这种想法根源于“我很贫乏、贫穷”。
有些人怀着隐晦的动机去布施,而另外还有些人则根本不去布施;他们是这样想的:“我布施不起”。这世上有这样两种人—— 一种人认为他们能行,另一种则认为自己不行。他们都是正确的。他们的信念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他们的现实世界。
上面说的都是关于布施的“不要”的部分;那“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都有情绪的波动,有时候我们会感觉良好,有时候又会心情很糟。当你感觉很好的时候,抓住这个机会,分享那本来就属于你的富足——布施。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激你眼前的一切,这样你就会更易于和别人分享你目前的好运。这时你就会体会到,“美好”里面还会有“更好”的来到。如果某天你的运气不好,或者情绪很差,就不要选择这样的日子去布施。上帝那里没有额外的财富点数,在这种情况下对你或别人都不会有太多的益处。
始终牢记:布施的动因比布施的行为本身起着更为关键作用。
有了良好的布施动因,我们的投入必会带来良好的回报;即使没有物质的回报,我们也早已收获到了精神上的回报。而后者才是我们真正永恒期待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