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不可怕,关键是怎么让自私的收益最大;
利己没有错,关键是如何使利己的回报最多。
让自私“丰收”的秘密
世间俗人,无不自私。
关于自私的定义与认识,古今无数好事者(其中不乏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行为学家、生物学家等)写下了无数的文字来描述与分析,包含了所有能够想得到的、关于自私的种种利弊与意义,所以,对自私本身的解读,我们不加任何点评。
行为学研究结果表明,每个人(包含所有生物)都希望或者有这样的意愿:自己的每一次行为都产生最大的收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自私能够获得最大的回报。这是所有人都期望解决的问题,不然,大家还自私个啥?
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够使我们自私自利的行为有最大的“投入产出率”呢?
考虑到绝大多数人对所谓“最大的投入产出率”的理解,就是“赚到自己能够赚到的最多的钱”,我们就只从财富回报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在具体探讨之前,我们还需要界定几个原则性问题:
1、我们这里所指的钱,必须具有阳光性,是能让我们心理安定、并可光明正大地传承的财富;
2、我们的财富是通过价值创造获得,而非炒股、赌博、盗窃(贪污)、受贿、炒作增值、受馈赠或继承遗产、买六合彩等投机形式获得;
3、获取财富的过程是快乐而充满激情的,获得财富后也激情依然并快乐。
之所以要提出这三个原则界定,是因为:
1、不道德、不光明的获利绝对是不吉利的,当事人必有不良报应,最终也必定衰败,这种财富获之无益,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
2、现在很多人赚钱的过程忧虑痛苦,赚到钱后忧患重重、茫然空虚、激情缺失,如果财富的获得是以丧失人生激情和快乐为代价,那这样的财富要来何益?
一
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古今中外世界上那些特别善于赚钱的人,他们的赚钱行为给我们什么启迪。
中国古时,有很多人非常善于赚钱,他们白手起家,通过正道,靠自身智慧发家,直至身家巨万,富可敌国。如孔子弟子、讲“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子贡(端木赐),如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范蠡(后名鸱夷子皮、陶朱公,他是中国儒商之鼻祖、商人圣祖),如为王九龄、左宗棠治政治军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清末巨富胡雪岩等等。
分析这些人的“致富经”,你会发现他们行为上的惊人一致性——他们的财富几乎都是通过“利他”而来,并最终用于“利他”——子贡累财全部用于光大孔夫子思想,推广儒家文化,不然很难有后来儒家文化在社会上的地位;范蠡帮助勾践复国后,改名换姓出走他国,后三次成为天下首富,又散尽家财再异地崛起;胡雪岩随时处在“前半夜为自己想想,后半夜为别人想想”的思考方式之中……
在现代企业家中,稻盛和夫、比尔·盖兹、乔布斯、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牛根生、马云等等,其财富的获得无不是来自于为社会创造了巨大价值,并用于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有些人甚至还把财产全部捐给社会……
也就是说,古今中外受人尊重的阳光富翁们,他们的财富来自于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来自于“利他”。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利他就能最好地利己?
是的,利他就是最大的利己。古今中外那些贤名传千古的“企业家”,用自身的实践充分验证了这一理论;而一些大教育家、哲学家、伦理学家、经济学家也高瞻远瞩、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告诉我们,这一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比如,老子说“无私才能成其私”;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佛门修行首倡“布施”,就是无偿施舍,就是利他;列子说“利出者实返”;荀子提倡“大公无私”;现代世界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利他就是利己”;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最好的管理就是‘利他’”;现代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三个基本竞争策略思路都是站在利他的角度;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基本思路也是“创造价值及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准”、营销的根本任务在于满足并提高顾客价值……
二
也许有人会说,你所举之例中,人物都是伟大的人物,例子都是极端的例子,理论都是大人物说的大话,这些理论在我们常人身上未必有效,不一定成立。
那好,我们就从常人角度来分析——
假设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一个人,和我们一样自私,在和我们进行某种业务合作,对于这种合作关系,双方当然都希望是长期稳定的(因为我们都希望成为长久稳定的富翁)。
我们把这个人在通常自私的情况下与我们合作所得到的利益,叫做“约定利益”(因为有预先约定)。现在来看,什么情况下,将会导致这个人所获低于“约定利益”;又在什么情况下,导致这个人的所获高于“约定利益”?
如果这个人过于自私,一切出发点都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获取更高利益,他可能会偷工减料、以劣充优、减省必要“动素”……
这样的人,这样的做法,大家想一想,在一个平等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多数领域都处于买方市场时代,我们和他的合作能够长久吗?
肯定不会。
结果将是,如果我们对品质的要求高,会终止与他的合作;如果我们对品质要求不高,会大大压价,以远低于“约定利益”的价格和他合作,爱合作不合作,不合作走人。
反过来,假使这个人站在我们的角度替我们着想,认真踏实,保质保量,让我们省心省事;同时,非常尊重我们……这样的行为,我们一定会和他长期合作,并在他出现困难的时候伸手帮携;日子久了,我们还会主动考虑对方的收获。
我们平时都有一个口头禅,叫做“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既然别人替我们着想,敬重我们,我们都会加倍偿还,那么,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人家会不加倍还吗?
将心比心,结果一样。大多数人绝对会加倍偿还。
事实上,我们稍稍用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身边那些“财源不断”的人,通常都是主动用“利他心”做事的人,这些人进入的是个“财走旺家门”的良性循环,做任何事都顺利;而那些自私成分多一点的人,经常耍自私小聪明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富有,即使偶尔碰运气或者通过旁门左道功夫获了利,也是很快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们往往诸事不顺,偶尔碰上了运气也会很快衰败。
三
现实中还有一个十分浅显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自私的收获——
假使一个男人在家非常自私,既不孝敬父母,也不爱护兄弟姊妹,还不疼爱老婆孩子,并且好吃懒做,不挣钱不养家,这样的男人,家里一定不会有任何人喜欢;反之,假使这个男人既孝敬父母,又爱护兄弟姊妹,还十分疼爱老婆孩子,并且勤奋持家,这个男人必会得到全家人的爱戴。
如果这个人对他人的关爱延及所有亲朋好友、乡邻四舍,必定会得到所有亲朋好友、乡邻四舍的厚爱。现实中这样的人、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一个人在一个单位也是一样,在一个乡邦也是一样……
可见,如果一个人以个人为私,最多只能得到自己个人的爱;如果以家为私,可以得到家人的爱;以亲朋为私,得到亲朋的爱;以企业为私,可以得到企业的爱……由此推及,以天下为私,可以得到天下的爱。
以天下为私时,自私成了无私。这个过程,恰好就是从自私到无私的过程。
可见,无私才是最大的自私。难怪老子要一针见血说:“非以其无私耶,才能成其私。”
以上这些推断是针对我们自己或我们身边现实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实例很多,确实印证了——要使我们自私自利的收获达到更好乃至最好的程度,就是朝利他和无私的方向前行。我们做事的回报和“利他与无私”呈现正比线性关系。
四
现在,可能还有朋友会说,你讲的很有道理,事实确实如此,但是,我自己已经长期形成了凡事首先考虑自己的习惯,平时自我感觉都很自私,现在要我现在改变做事风格,会不会很难适应,会不会带来损失和痛苦?
这个问题提得好!
知行合一自古就是难题,道理和实践很难在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统一或同步。在大多数人身上出现上面的情形是很正常的。
但在这里,我们要说,并没有谁要求你一定做到“利他无私”,更没有谁要求你绝对做到高纯度的“利他无私”。我们只是告诉你,如果你想要使你的人生有更大的回报,那么,“利他无私”可以帮你达到目的,使你的自私回报最高;想要得到最大回报,那才需要做到彻底的“利他无私”。
如果你担心做了得不到好报,或者做不到“利他无私”,就不用做,谁也不会强迫你做;其实,很多人巴不得你做不到,“社会比较理论”告诉我们,我们心底是希望人人都比我们差的,所以,除了你本人或者特别爱你的人以外,别人谁也不希望你过得比他好,你大可以像别人期待你的那样,走“狭隘自私”之路,收获最小。
社会上有种现象:人人都希望暴发,但人人都瞧不起暴发户。谁愿意你掌握“利他自私”这样的好的方法后迅速“暴发”?
但是,对一部分悟性高的人,我们说,你一定要尽快地、大胆地做到“利他无私”,因为最终的结果一定会让你“此行不虚”。原因在于——
1、在利他过程中,你会充实快乐。每个人骨子里都有“助人为乐”的天性,我们要获得持久充实的快乐,靠帮助人就可得到。每个人快乐的真正来源也正是帮助他人,离开了帮助他人,快乐是无根之草、无本之木,不可能存活的;其他东西如金钱美食、美女帅哥、玩乐享受给我们带来的所谓欢乐,不过是酒精毒品似的感官刺激与大脑兴奋罢了,并不是来自心底的快乐,这些兴奋不仅不能持久,还很容易因过度给人带来伤害。也就是说,当我们用利他心做事时,我们享受到的是无比阳光、无比充实、且能持久的快乐。
2、回报将超出你的想象。用利他心做事,不光是必然带来环境的和谐美好,减少摩擦耗损,还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心理状态中做事,这将使我们所创造的价值最大化,而金钱是价值的衡量标尺,同时,也是价值的符号,价值的“影子”,这时,我们会因为给他人创造了巨大价值而获得巨大的金钱回报。佛门修行“财布施”会获得富有的果报,也是这个原理。通过这个途径获得金钱,吉利而安全,我们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传承。不像那些奸商贪官一样提心吊胆、惶惶不安。
3、消除沮丧忧虑情绪。用利他心做事,我们自会尽力而为,创造更多的价值,得到更多的回报,假如因为种种原因做事不太顺利,结果不如人意,我们也不会怨天尤人、沮丧叹气,更不会埋怨社会,憎恨他人,而是会从自身上寻找原因,反省改过,修补“短板”,不断成长进步,不断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在未来的日子把事情做好。
五
也许还有人担心,假如我已经用“利他心”做事做了很多,但还不见什么很理想的回报,那我就没有信心坚持了,怎么办?
请记住,真正用“利他心”做事,是不考虑功利目的的。如果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利他”,这叫“投资”而不叫“利他”。我们知道,任何投资都有风险,而不管什么投资,功利心越强的人,往往还偏偏得不到好回报,因为它很容易急功近利而杀鸡取卵,所以这样的人得不到好的回报是正常的,更是应该的。
但因为我们有些人、特别是刚开始用利他心做事的人,其利他行为也需要结果来鼓励,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认真分析一下解决之道——
1、从态度上讲,我们在做利他之事时,不要带很强的功利目的。因为目的性太强,本身会破坏我们的利他心,会降低利他心的纯度或者改变利他本质,被别人察觉后,对我们的态度会产生变化,不会认同我们的利他心。
2、利他不光是要有态度,还要有实质的利他内容,要能真正为他人创造价值。很多人虽然口口声声谈利他,但没有能力创造利他的价值,而回报又是凭价值来衡量的,是价值的符号和标尺,你没有创造价值,或者创造的价值很低,回报就自然没有或很低。
3、凡事都和植物播种收获类似,不同的植物品类,其生长收割的周期相差很大,对于用利他心做事的人来说,你完整地耕耘一个收获周期,必有和你行为匹配的果实,如果你急功近利,当然只是拔苗助长了。开水必须烧到一百度,如果到九十九度时抽薪,也是前功尽弃。
用利他心做事的人,应该一心一意定心做事,不考虑须臾之回报。事情做得好,价值创造出来,绝对会有超出期待的回报,根本不用一心挂念回报。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用“利他与无私”心做事,都会在高兴快乐的同时,获得同等能力、同等付出前提下的最大回报,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立即开始利他的行动吧。
让自私“丰收”的秘密,就是播种利他心、无私心的种子。
这世界很怪,我们的很多目的总是要通过相反的方式来获得,难怪古人要说“欲擒故纵”、“欲取先予”、“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