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沉浮,惊涛有之,暗礁有之。
大浪淘尽,悲喜自知,冷暖自知。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乘坐的是“诺亚方舟”,可于长风骇浪之上弄潮。诚如每一个员工都期望所在的企业能无坚不摧,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在激烈的市场暗战中,支撑任何一家企业岿然不动的根本因素则是管理。一个管理良善的企业,在时间的积淀下,名誉、效益自然接踵而至。那么,如何成就一个管理得好的企业呢?
目前,市场上企业管理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管理模式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是流水的模式,铁打的员工。任何企业管理的改革实质上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因此,管理的根本在于对人的塑造,包括人的品格、人际关系的处理。《弟子规》的宗旨就是以德育来塑造人的品格,从而学会为人处世。
这里必须介绍一下《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文以孝悌、仁爱、勤谨、信义为核心,列举出子女或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行为规范。《弟子规》总被定位为儿童读物,暂且不论其定位,当人类从蛮荒的原野中匍匐而出,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重新塑造的过程中蜕变。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因复杂的不可抗力因素,逐渐地被动或主动丢失一些品格,又重新接纳一些。然而,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世界的索取不再能被简单地满足,开始对外物无休止地追逐。名誉、金钱、权利好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似乎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人类逐渐偏离了最原初的天性,并渐行渐远。在企业中,也不外如是。
因此,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重拾遗失的美好品格。
为员工补“情”
“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商人。”李嘉诚如是说。
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野中,人性假设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自利心”的描述奠定了“经济人”的假设,即人是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工作的。但实际上,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人们在工作中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每一个“经济人”的前提都是“社会人”。但由于物欲的膨胀,大多数的企业中,往往夸大“经济人”的特质,而慢慢丢失做为“社会人”的品格。《弟子规》恰好可以为员工补“情”,使员工成为有理性,且有人情味的“知书达理”的员工。
《弟子规》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奠定了人的情感基调——感恩、诚信、仁爱。
首先,在儒家那里,德行的根本在孝道。“首孝悌”,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人立于世的根本在于父母,我们必须感恩。这样在进入社会企业后,才会更加勤勉工作,爱企敬业,因为企业就如同父母,给予你事业生命。
其次,“事非已,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做人以信为本。我们讲一诺千金,承诺所载动的是人性的重量。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交换之上,以诚信为基础的。诚信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可塑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带动经济效益。
最后,“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仁爱是企业的向心力。人和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而人和的支点就是仁爱。没有比仁爱更能征服人心,凝聚人力了。
你怎样,企业就怎样
《利未记》中有这么一句话:“至圣者说,如果你点亮我的灯,我就点亮你的灯。”
身为管理者,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呢?《弟子规》给出答案,员工和企业是相互的。你光明,企业就不会黑暗;你温暖,企业就不会淡漠。这个“你”,有管理者,有员工。
《弟子规》中说道,“将加人, 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在企业里,工作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服务。但是,我们却总习惯于过度关注自身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而罔顾其他。对管理者而言,主其事曰“管”,治其事曰“理”。概而言之,管理者要约束、管辖得合理,且有条理。那么,管理者对待下属员工时,就以己之正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像我们熟知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示范效应。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对员工都有激励的效果。《弟子规》又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好的管理者聚拢人心在于德行,员工自然信服。
对员工而言,《弟子规》中讲到“见人贤,则思齐”。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崇尚物欲、贪婪自私,大多数人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浮躁和癫狂中。企业是一个团队,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所谓“唇亡齿寒”,企业是员工与企业自觉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一个员工,都应该以主人翁的精神工作,把“小我”融入到企业的“大我”之中。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说过:“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都不应该把自己只看成是公司的一名员工——而应该把自己看成公司的主人。”因此,每一个员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工作,你怎样,企业就怎样。
打造学习型团队
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一些企业成功了,管理者总是习惯性地把其经验作为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但实际上企业管理有规律而无固定模式。《弟子规》中总述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般我们总是误解“学习”的意思,“学习”不但要有“学”更重要的是“习”。大多数时候,企业总是为学而学,而非为行而学,学以致用才能打造学习型团队。
从“坐而论道”转变为“动而论道”,需要知行合一。方太能成为国内家电行业著名的品牌,除了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外,其总裁茅忠群运用《弟子规》打造了一个学习型团队,使企业管理在创新上独树一帜。方太在中国企业界,首设“孔子堂”,让员工开展《弟子规》的学习。在方太的企业文化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写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的,并且“人品”在企业管理中居首位。茅忠群认为,任何一个制度完善的企业,如果价值观缺失,是无法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
任何企业的管理模式都离不开文化的铺垫,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弟子规》秉承了儒家的德育管理思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首当其冲的第一步。自觉地学习,才能修己安人,若每一个员工从身边做起,那么汇聚起来就是一股势不可当的力量。
方太打造了优秀文化创造性学习与践行的团队,使企业不但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更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对《弟子规》创造性的学习,改善企业管理环境,一直从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