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传统的销售旺季,新颖热闹的促销方式层出不穷,店内消费者摩肩接踵,生意好得不得了,商家们脸上都笑开了花……
是的,以上,是从前的景象。
今时不同往日,面对2011年的“旺季”,大多数商家心里多的是一份悬空的期待。
撇开行业大环境不提,消费者本身就已经对促销产生了“抗体”,几乎是“不促不销”。
面对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们,促销这柄曾经的“绝世好剑”已经无法带给我们更多,甚至已经沦落为一根“鸡肋”。不,促销比鸡肋更伤心,至少我们对鸡肋不会有任何期待。
其实,我们并不能责备促销,商家为了造就所谓的旺季,所以造就了它——建材销售本没有所谓的旺季与淡季之分,消费者要买装饰建材,因为他本就需要装修,这个需求是刚性的,需求量也是刚性的,不会因为你促销,已经装修的就多买两个马桶当摆设,也不会因为你促销,一个普通的厕所就装上3个马桶。
那为什么会产生旺季和淡季呢?而且它们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显而易见的,旺季都伴随着节假日——3.15、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商家们借着节假日的噱头,以低价刺激消费,假以时日,形成了旺季的促销文化,而所谓的“金九银十”不过是因为中秋节和国庆节挨得很近罢了。
并不是因为在商家打造的“旺季”里,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较强烈、购买需求较强烈,反而是消费者知道这个时候你要降价搞活动了,所以瞄准这个时候购买。
所以,“金九银十”是消费者的“金九银十”,而不是商家的;它是消费者省钱的旺季,商家亏损的旺季!
促销就犹如“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想冲进去的,实在迫不得已;
想冲出来的,真个极为无奈。
8月开始的装修风潮
如果说市场也有“蝶变期”,那么8月的建材市场,或许正处在这个“蝶变”阶段。
为了迎接“金九银十”的到来,各大商场都刮起了一场装修风潮。当笔者来到成都富森美家居(北门),整个卫浴区几乎都被装修时的敲打声所覆盖。
市场里不少建材品牌门店都在整体重装,也有一些门店只是关门修整,而一些提前“破茧”的建材门店,则立即推出各种活动,或蓄客或促销,这引起不少消费者的好奇。
其中,刚入驻四川市场的欧乐佳·尚磁卫浴速度较快,8月27日,成都旗舰店亮相,进入试营业阶段。
欧乐佳·尚磁成都负责人介绍:“欧乐佳尚磁虽然是一个刚到四川的新品牌,但是其时尚、务实的品牌形象得到了业界众多人士的认可。此次试营业,公司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在产品方面,99元特价马桶、238元特价花洒等,其让利幅度是史无前例的;在礼品方面,我们推出的政策是只要当天在富森市场有消费的客户,都可以凭购物单来欧乐佳领取礼品;在人员方面,公司营销总监带10多人的销售团队现场助阵,指导和帮助我们现场接待,开拓市场等。”
与之相比,更多建材品牌则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重装。东鹏、恒洁、九牧、辉煌、华盛、帝王等品牌亦在装修整顿中,为即将到来的“金九银十”积极备战。
重装,是为了以更好的品牌形象吸引客户。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任何品牌都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使消费者建立与之对应的品牌联想,才能真正走出差异化的道路,避免同质化。
就此而言,重装的店面,主要履行的是体验营销的职能。
体验营销的媒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空间环境、传播、视觉、语言标志、产品和联合品牌塑造等。其中空间环境,即终端店面的设计通常能给人留下最全面的印象,是最重要的体验媒介之一。空间环境包含三个方面:氛围、组织、可得性。基于体验的店面设计,已不再简单停留在产品展列、店面广告、展销工具等传统方面,而是力图通过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关联体验,实现消费者价值的升级。
顾客步入店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愉快,还是压抑?温馨,还是冷漠?一个好的店面氛围能让人流连忘返,但一个差的店面氛围也能让人掉头就走。颜色、灯光、空间、标记、装饰格调,甚至是气味,所有的元素都会对氛围产生影响。如果将这些元素运用恰当,则会给消费者带来莫大的享受,影响其消费选择,否则顾客就会转身离开,甚至从此不再光顾。
营销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初级营销做产品,中级营销做品牌,高级营销做文化,超级营销做宗教。
美国著名品牌咨询师马汀·林德斯特罗姆曾说过:“苹果的品牌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人们已经把它视为一个真正的宗教。”苹果的神话源于它创新的魅力,然而,如何将灵感与创意传递给消费者,并让消费者有所感知呢?
虽然跨界,就让我们从“做宗教”的苹果身上看看,它是如何传递自身魅力的:
在众粉丝的翘首期盼下,2008年7月19日,苹果的第一家中国店在北京三里屯开业,建筑面积995平方米,共三层,65名店员。虽然还是复制的“模板”,外观依旧是一成不变的不锈钢和玻璃的混搭风格,在不锈钢长方体面上依旧悬挂着巨大的苹果Logo,这个“玻璃盒子”的魅力对粉丝们来说仍是无法阻挡的。
在体验营销中,体验店的外观是感官营销的有力工具,起着吸引顾客眼球、给顾客留下美好印象的关键作用。乔布斯将苹果体验店的理念定位为“为生活添彩”,他所设计的苹果体验店外观也的确让所有人眼前一亮。苹果体验店这晶莹剔透、象征智慧与高科技的立方体,足以抓住顾客,让他们第一眼便接收到苹果发出的品牌个性电磁波。先声夺人,将顾客吸引进店,开始他们更加美妙的苹果创意体验之旅。
苹果体验店不仅仅用墙壁、楼梯以及货品组合营造跨界体验氛围,其员工更成为了消费者体验的重要部分。
在苹果中国店里,身穿浅蓝色上衣的客户服务专员无处不在,他们经过挑选,并接受了半年以上的培训。一如苹果的品牌和产品一直以来传递的热情、可亲、乐于助人的形象,苹果希望店员们将这一形象加固,创造一个让消费者轻松体验、愉悦购物的氛围,带给消费者一个完整的品牌体验。
通过这些无处不在的细节,苹果体验店将品牌形象准确传递给消费者的同时,还让他们产生了更强烈的拥有苹果产品的欲望。当顾客沉浸苹果体验店当中,陶醉在苹果创造的愉悦理想的生活氛围当中,顾客的情感价值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罗恩·琼森与斯蒂文·乔布斯都强调:“零售店是用来让消费者体验并带给他们使用苹果产品的快乐的,销售并不是苹果店的唯一目的。”
体验店成功的关键虽然还是产品,然而出色的门店策略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如果顾客每一次与你的品牌的邂逅,回忆起来,都有品牌独特的信息在其中传递,消费者得以愉悦快乐地享受你的产品,从而更深地了解你的品牌,并进一步感受到其中的个性、文化和价值。
这才是重装真正的意义所在,不是重装了生意就会好,也不是重装了就更能吸引顾客,你需要的是一个从产品,到装修,到员工,所有的一切都整齐划一,具有统一风格的店面,这样才能让顾客从根本上感受到你的品牌特征。
“金九银十”,不促不销
“金九银十”,销售旺季,或者说是促销旺季。不过旺季很无奈,消费者已经对促销有了“抗体”,甚至已经到了不促不销的地步。再加上今年物价上涨,成本增加,所以即便剩下的十月里卖得很旺,商家的笑容估计也不如想象中来得甜美。
根本原因是什么?
因为建材促销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几乎找不出一个与之相似的行业出来。
其特殊性表现在,这个行业在任何一个时空点,其消费总量都是绝对的定量,几乎没有弹性,不受人们当时情感的影响。可以说,从消费量上讲,建材消费是不可能感性消费的,所以,具有绝对的不可刺激性。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30平米的房间,绝不可能铺出超出30平米、哪怕是超出0.1平米面积的地板;一个正常的卫生间,不可能安装2个马桶……
也就是说:你所面对的建材消费市场,哪怕是全国的总市场,在任何一个时空点,其建材消费总量是个绝对的定量。当然,破损与浪费除外。
既然是定量,既然是不可刺激性消费,你刺激和不刺激他都要消费,并且一定要消费那么多,也只消费那么多,那么在营销上,就不能用刺激消费的手段。
这就是建材促销没有意义的原因。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刺激,如果你不是真诚地想回馈消费者,而目的只是为了促销,那都是错误的,最后都将得不偿失,严重者还将付出惨重代价,主要是品牌价值贬值,美誉度下降。
也许有人说,我知道是个定量,但我搞促销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市场总量,而是为了把竞争对手的份额夺过来。
这个想法不一定错,但看你用的是什么手段,如果你用的是降价手法搞价格战,那要提醒你:不说杀人一千一定会自损八百,单你这个做法就是纯粹的自杀,是自杀式袭击,“人肉炸弹”的结果是自己最先毁灭。降价促销,不仅赚不到钱,还会严重伤害你的品牌,制约你未来的发展。请牢记,企业将来能够获得较理想的利润的唯一途径就是由品牌创造的价值,你必须小心呵护品牌。
说到这里,笔者有必要提醒商家们注意:警惕价格战借尸还魂——团购。
团购最近几年兴起,传播到了建材行业,因为能一次性带来高额的销量(注意,是销量而非利润),很多商家乐此不疲。
那么为什么说团购是价格战的借尸还魂?
我们来看团购的本质是什么——
说白了,团购就是在价格上做文章进行促销,表面上看是薄利多销,但当团购被广泛应用,多个品牌都做团购的时候,团购承包组织(多是团购网站)必然进行价格竞赛——价格越低,就能争取到越多的网络客户通过他们做团购——如此,最终必然形成大范围的价格竞赛,既价格战——与自己打价格战(比平时卖价低很多),与同行打价格战。
仍如前文所说,你所面对的建材消费市场,哪怕是全国的总市场,在任何一个时空点,其建材消费总量是个绝对的定量。建材商家通过团购所销售的量没有任何变化,建材团购实际上根本没有达到其他行业团购能够刺激购买量的目的,这样的话,参加团购有多大意义?
回头来看,其实现在团购网的日子也很难过:
早在年初,部分知名团购网站大幅收缩战线已露出端倪。4月,美团网宣布关闭赤峰、龙岩、玉林、马鞍山四个城市的分站,开心网也收缩了三、四线城市的战线。到了8月,美国团购鼻祖Groupon也终于承认,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高朋网“正在辞退一些表现不佳的员工”。据中国网络法律网首席法律顾问、高朋网被裁员工的代理律师赵占领透露,在不足一个月时间里,包括秦皇岛、烟台、南宁等13个地方的高朋网分站被整体撤离,上海、杭州、武汉、福州等18个分站也都进行了部分裁员,如果算上北京公司之前分批裁掉的人,裁员总数估计超过500人。赵占领同时还是窝窝团被裁员工的代理律师,今年7月开始,窝窝团总部和全国各地分站的部分员工陆续收到了离职通知,有些城市的分站甚至直接“关门走人”。
今年5月和人人网一起打包上市的糯米网是整个团购行业中唯一一家上市企业,今年8月,人人公司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人人公司旗下糯米网总营收为110万美元,运营开支达到560万美元,净亏损450万美元。
团购,因为毛利低、开销大,整个行业已经“入冬”,且因为本身的效率、诚信等问题,其飞速发展的泡沫正逐渐破灭,受到了大众的普遍质疑。
再者,国内目前几大知名的团购大鳄(拉手网、团宝网、美团网、高鹏网、糯米网、新浪、搜狐、腾讯)都不组织建材方面的团购,或者根本就不热心,这也许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建材团购根本没必要做。他们是中国团购的先驱者,且已形成很大影响,如果建材团购有利可图,他们为什么不做呢?
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团购只有在具备以下几种条件之一的情形下进行才有实际意义:
1、在团购中,很多消费者选择的商品是同一款产品(品牌和款式一致)。消费者在参加团购活动前,其购买的指向性就已明确;
2、消费者选择的商品是一般的原料性产品,对品牌档次的要求并不明显,只要是质量好的同一类产品(或者安全的可替代产品)就行;
3、消费品具有可刺激性消费的特征,如果价格便宜就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可以多量购买以便储存备用;
4、交易商品是直接整成品,消费者买回去即能直接使用,不需要卖家或者另外的专业部门进行新的加工。
我们来看看建材与装饰类产品,稍加分析就能发现,其中任何一种情形都基本不适合,尤其是第3条,建材产品消费根本没有可刺激性,消费者只会定量购买,所以商家通过团购销售的价值很低,除非是大型宾馆饭店、或者某一大型房产项目为进行统一建设、装修而参加团购(而真的遇到这样的客户,又不适合通过团购这种形式来进行交易了);第4条更是一道门槛,现在的很多建材都需要卖家前去施工或者需要专业的装饰公司完成。
综合看来,建材团购确实没有多大价值。而且,分析一下原理也会觉得建材团购的意义渺微——团购没有任何的营销技术含量,其所包含的营销技巧是十分落后的降价促销。站在商家的角度来说,团购就是在搞已经被一般人唾弃、被精明者放弃的价格战而已。其原理就是通过价格战促销。大家都知道,价格战有害无益,对谁都是伤害。
所以建材团购,如食鸡肋——偶尔为之,作为调剂。切忌“嗜之成性”,乐此不疲。
不促销的日子,我们做些什么
既然促销没有意义,团购如食鸡肋,商家也明白个中滋味,但是大家都这样做,自己不随大流没有办法,个体实力还没有强大到足够在整个行业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自身的经营情况好转呢?
佛门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而且一个“果”,是由无数的“因”共同形成的。于是,要改变一个“果”,就要破解无数的“因”——但是,改变没有“速效救心丸”,想一口吃个胖子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能修行“少林易筋经”,从经络到筋肉,全身慢慢改变,才能真正脱胎换骨。
这个“易筋经”就是——营销你的品牌。
科学的营销需要注意若干问题——
首先,营销一定要弄明白自己的营销对象到底是谁,也就是说自己的顾客到底是谁。请注意,我用的是“顾客”这个字眼,而不是“消费者”这个字眼,两者是有本质差别的。
按照《建材营销学》的顾客分析法,并结合建材产品的普遍商业规则,我们把建材产品的顾客分为三大类:一、消费者市场顾客,也就是一般的大众消费者;二、经营者市场顾客,也就是代理商、经销商等;三、工程市场顾客,如装饰公司、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不同的顾客购买建材产品的诉求完全不同,关注点也完全不同。第一类顾客购买产品是用来自己使用的,重视对产品本身的体验和环保性;第二类顾客购买产品是用来赚钱的(只是通俗说法以便于理解,不排除、不否认很多企业的其他价值追求),重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类顾客是把建材作为原材料使用,用来生产房屋产品的,重视材料的性价比和对自己意图的表达。
这三类顾客对产品的关注点存在本质的差别,我们在做营销时一定要考虑到这点,否则,无法“对症下药”,效果怎么会好?
作为建材产品,我们的主体营销对象到底是谁呢?
这要根据你自己的身份来定,看你处在什么环节。我们把产品从原材料到厂家,从厂家到总代理,从总代理到经销商,从经销商到房地产商、建筑装饰公司、小部分消费者,从房地产商、建筑装饰公司到大部分消费者,看作一个完整的营销链,你的营销对象是谁,就要看你处在哪个营销节点——
如果你是原材料商,是建材产品生产设备制造商,是包装设备商,那么,你的顾客就是建材生产厂家;
如果你是厂家,你的营销对象就是大区总代理、区域经销商等经营者顾客,而不是消费者顾客;
如果你是总代理,你的营销对象就是经销商、房地产商、建筑装饰公司,而不是消费者顾客,你可以面向消费者进行一些营销以帮助经销商,但切不可越俎代庖,不能重点面向消费者顾客营销,这样会舍本逐末,忽视对经销商的关注,在大局上失败,捡芝麻丢西瓜得不偿失。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很多总代理自己也有销售门市,甚至不止一个,如果是这样,一定要把门市经营和自己总代理的身份进行区分,开展不同的营销策略。你的门市实际上相当于你的一个经销商,只是这个经销商就是你本人,但你还是要当一般的经销商来对待。你作为总代理所开展的营销工作,和你的门市所开展的营销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营销对象有很大区别。务请明白这点。
如果你是经销商,你的营销对象是房地产商、建筑装饰公司、一般消费者。
随时牢记营销的主体对象。我们知道,营销和销售的区别经常被搞混,有很多人做的所谓营销,其实就是销售,而且还只是低级的促销。这是错误的。
营销与销售的区别在于,销售只是卖产品,而营销则是建设一个可以持续销售产品的机制,并不直接卖产品。
举例说明:销售是产蛋,营销是养鸡,鸡养好了,自然源源不断地产蛋;销售是产牛奶,营销是养奶牛,奶牛养好了,自然源源不断地产奶;销售是挣钱,营销是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就可以按月挣到钱……
可见,尽管营销是从根本上解决销售的问题,但营销绝对不是销售。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营销的目的,就是要使销售成为多余。”这个说法非常精确。
那么,营销所建立的这个可以持续实现销售的机制的核心是什么呢?
就是品牌。
营销就是要打造这么一个品牌,围绕在它的周围,有一群忠诚稳定、并且能够反复购买的客户群。营销的主题就是打造品牌,面对所定位的营销对象,不断提升、保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忠诚度、依赖度。
对于建材产品而言,这个忠诚的客户群只能在第二、第三类顾客市场营建。对于第一类顾客,要打造忠诚度很难,打造了也没有意义,因为他无法高频率反复购买。
营销的姿态是向善
生意不好做,说明以前的、现在的经营方式已经行不通了,我们需要开启事业的“第二曲线”。
“我们慢慢开始,体验着,摇摆着,先是上升,然后是衰退。这是英王朝的故事,是俄罗斯王朝的故事,也常常是所有王朝的故事。它是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故事,也是许多个公司中兴和衰落的故事。”为何失败?就是因为“当你知道你该走向何处时,你往往已经没有机会走了。”
这是英国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在一次旅行途中参悟到的。他向一个当地人问路。当地人告诉他,一直往前走,就会看到一个叫Davy的酒吧,在离酒吧还有半里路的地方,往右转,就能到他要去的地方。在指路人离开之后他才明白过来,指路人说的话一点用都没有。因为当他知道该从哪儿拐的时候,他已经错过了那个地方了。
于是汉迪就提出了“第二曲线”理论,即把从拐点开始的增长线称为“第二曲线”。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有一个抛物线的顶点,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条曲线消失之前开始一条新的曲线。在这时,新曲线会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度过它起初的探索。
然而,这个时点又恰好接近巅峰,这时公司形势一片大好,高歌猛进。领导人很难有勇气与远见放着阳光大道,去走一条荆棘丛生方向不明的羊肠小路。往往都是成长曲线开始明显下滑时,才想到另辟新的成长曲线,所以人们通常把最低点而不是最高点当作公司的战略转折点。但低谷时,企业会发现他们对新线路的探索能力已透支了,已经难以离开那条他无限依赖的道路了,变成既硬且脆的“玻璃人”。
这就是成功的悖论和曲线逻辑:使你达到现在位置的东西不会使你永远保持现在的位置,如果你过度相信和依恋导致你成功的逻辑,那么成功的逻辑必然会把你带向失败或平庸。持续地按一种路径“追求卓越”的曲线,恰恰是一条“追求平庸”的曲线。
回过头来看,我们世界被拉平了,而企业成功的曲线也被压缩了,企业与产品的生命周期都加快了。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Google时,只靠四个人起家,仅仅几年就在市值上超越有百年历史、几十万员工的IBM。竞争规则的变化也变得让人目不暇接,我们刚刚在说“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但马上就不是这样,苹果就是真正做产品的,产品做到极致,便可号令全线。
太多太快的变化使许多人(特别是成功者)难以适从,他们都会赖在成功的大道上不去应变,或者应变就是在这条路上狂奔、延续、甚至更加过度地使用过去的成功模式去适应变化。另一位英国人,战略学者唐纳德?苏把企业的这种倾向称为“积极惯性”,在这种情形下它们行动越积极,只会让自己失败得越快。
看到这里,有的人会说:我知道了,我不再热衷于促销了,开始着重打造品牌。
那么我要说,你误会了,我想说的是:别再一切往“钱”看了。
老板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团队的工作态度,工作态度决定了事情结果。
佛门讲:起心动念不同,得到的果报也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人做同样简单的事,得到的结果却可能大不相同。
钱是什么?
从最开始在四川出现的“交子”(钱的始祖),到现在钱币,钱从来都只是价值的符号而已,如果全世界都刷卡,钱币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挣钱,就要创造价值。但是,没有人有义务必须为你创造价值,即没有人必须要为你赚钱。
有人要说:什么?我的员工不为我赚钱,那他来干什么?
没有任何人一开始就是老板,你当员工的时候,想过你生下来是为了当时的老板赚钱的吗?肯定没有。
那么如何让你的员工、你的经销商为你甘心创造价值,为你赚钱呢?
很简单,你为他创造价值,让他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对他好!
那么,营销的姿态,便是向善,便是利他(对员工好,是营销你的个人品牌;对顾客好,是营销你的企业品牌)。请不要怀疑,如果你对一个人好,他对你都很差,那么你对他不好,他更不会对你“报之以桃”。
作为例证,我们来看看博弈论中十分经典的囚徒困境: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答案如下:
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检举;
若对方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会选择检举。
结果是二人同样服刑8年。
以上是二人以“自私”的理念作出的选择,若他们都以“利他之心”来选择,结果大不一样:
甲想:乙每次都为我放风,让我有机会逃跑,虽然这次失手,但是我不能不讲“义气”,只要我保持沉默,他如果也沉默,他就只判1年;他如果检举我,他即时获释,所以我一定要保持沉默。
乙也有同样的想法,所以二人同时保持沉默,二人同样判监1年而已。
这就是“利他”的威力!
又有人要说了:我对员工够好了,还是留不住人。
这就是一种认知不协调,你认为对他好,但他并不这么认为。
或许你并没有发自内心地想要对他好。
发自内心是什么?是一种理念,是行事过程中的原则,更是指行事的无功利目的性。这样,你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这里我有必要提醒大家,站在员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非员工想加工资就加工资,员工想加假期,就加假期。这样做是糊涂的,甚至是在“害”员工,把他们往坏的方向引导。
这个立场是指,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前提下。
一个好领导不是他让你少干活多拿钱,而在于以下三点:
首先,好领导要有阳光心态和积极思维模式,帮助下属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你要让员工明白,这个社会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便有也轮不到你,所以必须创造足够的价值,才能得到相应的工资。当然,也必须建立足够人性化的合理的工资体系。
其次,好领导要有高人一等训练技能,培养下属掌握良好的工作技能。你必须能够将员工培养成可用之才,不然你就是一个只会下达命令的人,这样的领导不会得到员工的信服和拥戴。
第三,好领导要给下属不断成长的机会,不断指导鼓励下属成长。一个领导,即便你能胜任所有岗位的工作,你一个人的工作效率也绝不能和一个强力的团队相媲美,所以你必须让你的员工足够地成长,并且不断鼓励他们成长。
做到以上三点,你将会是一个好领导,将拥有一个好团队,你会发现你的经营状况已经脱胎换骨,而这些,都不是促销所能为你带来的。
这些的重点,就是领导要有一颗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利他心。有了这颗利他心,你也不会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因为你会为了帮助他人而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并形成习惯。这个习惯同样会感染你的员工。
在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对文化的认同往往会左右企业文化的归属,这不难理解。中国的很多企业,领导者自身的魅力大于企业魅力的比比皆是,因为企业创业期,是靠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做起来的,企业家传递给外界的信息往往比企业本身传递给外界的信息多,这就造成企业家认同的文化自然而然代表了企业文化。这也是为何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难以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
有较强魅力的领导者的企业能够做大,但拥有深厚企业文化底蕴的企业却能经久不衰。企业文化的建设重在企业家清醒,而企业要想搭建一套成功的企业文化,除适应本企业的特性,制定出企业文化体系搭建的措施外,还需要有一颗向善的心,以及内心强烈的成功信念和利他理念。
“畏天、敬上、礼平、爱下”是健康人生的道德原则,这一道德观对企业同样适用,当一家有了向善的企业文化,企业离百年品牌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