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10年之前,就听说了这本书,那时正是知识经济、创业和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在国内引起广泛的讨论的时候。在一个朋友的书桌上看到了彼得·圣吉的《第5项修炼》,于是拿起来翻了翻,觉得书里谈到的内容似曾相识,尤其是关于“系统思考”的部分。因为对于自动控制专业的学生来说,“系统”、“控制”、“信息”是需要烂熟于心的基本概念,于是,失去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后来从不同场合了解到,这本书是探讨学习型组织方面的经典,又恰好有这本书的电子版,于是花了些时间阅读,有了不同的体会。
学习型组织的5项修炼是:
自我超越(Self Mastery):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是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认为学习和自我超越是幸福的本源;
改变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将每个人思考问题的逻辑推理过程和隐含的假设明晰化,并对思考过程本身进行反思,以发现思考过程本身的假设和局限性;
建立共同的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当建立起组织共同的愿景时,才能凝聚所有成员的智慧和力量;
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通过深度汇谈,克服习惯性防卫和沟通障碍,使整体智慧大于个体智慧之和;
系统思考(Systematic Thinking):由局部到整体、由被动到主动、由短视到远见的思考方式的转变。
这5项修炼中,前两项是关于个人的修炼,3、4两项是关于组织的修炼;1、3两项解决学习的动机问题,2、4两项解决学习的能力问题;而系统思考是解决动态复杂性问题和缔造卓越组织的基础。
对照这5项修炼,我在反思身边的组织常见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
自我超越
在现实组织当中,工作常常只是被当成谋生的手段。固然,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是符合人性的。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和否认精神层面的需求。佛教认为人人都有“无相本心”,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性中本身就存在对于真、善、美的领悟和追求。对于学习和自我超越的追求,可以追溯到信仰层面,佛家所说“明心见性”、“顿悟”,儒家所说“仁者安仁”,就是这个道理。
从组织的角度来说,是很难强迫个人去追求自我超越的,就像个人的宗教信仰是难以改变的一样。但是组织可以营造一种气氛,一种追求至善和真实面对现状的精神。在这方面,往往是“行胜于言”,一个完美的作品,一个伟大的人格,可以胜过千言万语,可以很好地帮助组织的成员“明心见性”。
改变心智模式
在现实组织当中,常常会存在工作绩效不能达到预期的组织成员。除了工作的动机和态度之外,我们往往简单地归因于工作能力的欠缺,其中思维能力是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如何改进思维能力?将思维的过程和推理的假设条件明晰化,并且不断深入地反思和诘问,也许是改善个人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建立共同的愿景
愿景,在过去我们通常叫“理想”。理想所能产生的巨大力量在“两弹一星”等复杂巨型项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现实组织中,如何发掘和描绘在看似平凡的工作背后所蕴含的共同的意义,以激发组织成员的使命感和激情,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团队学习
在现实组织中,大多数会议的效率和效果都是不理想的。这中间有利益和动机的因素,也有会议沟通技巧的因素。因此,深度汇谈需要具备3个条件:所有参与者要将思维的过程和假设明晰化;所有的参与者要视彼此为合作伙伴;要有好的深度汇谈“辅导者”。
系统思考
由局部到整体、由被动到主动、由短视到远见是实现向系统思考转变的3个重要方面。组织的分割、短期的绩效考核、利益的冲突、信息的不对称都是进行系统思考的障碍。关于系统、输入、输出、反馈(正反馈/负反馈)、控制的概念,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只是需要的是一种“即世而超然”的态度,才有可能对真相有深广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