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竞争激烈的环境,任何企业都逃避不了被卷入竞争漩涡的命运。
由于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生存的状态,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前景,决定着企业能够企及的高度,所以,关于竞争力的打造与提升,是个永远热门的话题。
在对竞争策略的探寻过程中,人们纷纷把现代竞争策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的“三大竞争策略”(1、总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专一化战略)奉为圭臬,并结合自身情况对波特所提出的“竞争五力模型”进行切实分析研究,寻找适合自己的竞争策略,竭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对于大企业而言,不管是“有意行之”,还是“义袭而取”(孟子语,意为和规律偶合所得,而非有意为之的收获),按照波特的竞争策略是可行的。实际上这也是唯一的竞争方向,不存在另辟蹊径的可能,至少现阶段不可能。
但是,对于中国建材行业的企业而言,特别是对处于像当前这样的环境中的建材企业(几乎全为中小型企业,绝大部分是小微型的企业)而言,在打造自己的竞争力时,如何借鉴运用波特的竞争策略,却要颇费一番脑筋。
我们先对波特的竞争策略进行一下归类分析,再来看看可不可以在找到源头后,“另辟蹊径”,找一条全新的路径。
在我看来,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竞争策略,是一种硬件性的策略,是为竞争而竞争的策略。好比进行赛车比赛,波特强调的尽是功率、马力、操控性等因素,很关键,但却忽略了一个决定性因素,那就是赛车手。
假使赛车较量的仅是赛车的硬件功能,那就直接通过仪器检测,在硬件指标上进行比较得了,根本不必要上赛场,更不需要赛车手。
事实上,赛车的硬件固然重要,但软件、也就是赛车手的心理素质、竞赛理念、经验、临场操控发挥才是比赛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任何时候,做任何事,基础硬件的打造是十分重要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决定最后胜负的是人人都会说的那句话,“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但人虽然是决定性因素,也不见得是充分条件。参照上面的逻辑,一个十分能干的人或者团队,也好比赛车一样,能力仍然也仅仅是硬件而已。要驾驭好“人”这个硬件,使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取得结果的胜利,“人”也还需要有个“赛车手”。这个“赛车手”是什么?
是理念,是思维。理念是纲,思维是目。
很多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不是败在硬件上,不是败在团队力量上,不是败在策略上,而是败在指挥这些硬件的理念与思维上。有一种说法,“一只狼率领的羊群,可以打败一只羊率领的狼群”,从硬件上讲,羊群与狼群,这两个团队的强弱还不明显吗,结果怎样?
很多人会说,我上了国学班,读了MBA,学了圣贤伟人,还精通《孙子兵法》,集萃了古今中外成大事者的所有智慧,我的理念和思维还会错?
是的,正因为你学得太多,所以你的思想被污染严重,理念发散冲突,无营养的“快餐文化”发酵膨胀,导致你思维混乱,最终易错。
其实,大道至简,真理至浅。你不必浪费时间、金钱去学那么多,只要弄明白“无私即是最大的自私,利他方是最好的利己”这一规律即可。也许,思想已经被重度污染的你并不能立即领悟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和运行原理,但正如五谷杂粮的营养化成分你并不懂、吃了后却能保你好好生存一样,你也不必一定要弄懂,照着执行即可。
告诉你一个结果,所有成大事者的背后,必有这句话、这个理念在做支撑。最佳的竞争力,不在于帮助你和别人争回报,而在于帮助你和别人比奉献。如此,才是“不争而争”,才能“不争而胜”。
竞争力之源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