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时代我们不作评说。我们只知道很多人很想赚钱。
令人觉得滑稽的是,很多人都在对赚钱的本质几乎毫无了解的情况下,从事着“赚钱”的活动。
这使得我们赚钱的过程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带来心理的诸多起伏与难测:导致赚不到钱时,郁闷、沮丧;而赚到钱了,则迷惑、迷失。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许多人不再被贫困折磨,却陷入精神受困的境地;渴望财富,却陷入财富的诱惑而成为财富的奴隶;追求幸福,却踏上放任的迷途;渴望尊重,却混淆在权重与利益的纠结中;寻找人生的目标,却迷失在寻找本身。
任何行为或事物的本质被误读后,会变异为某种束缚。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赚钱行为就是如此。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也不一定想知道;但怎样才能赚到钱,尤其是怎样赚到更多钱,则可能是很多人渴望了解的秘诀。
人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苦苦摸索着……
然而,如果对钱是怎么一回事都不知道,对赚钱的本质不作了解,又怎能赚到钱?
要使赚钱最大化,首先必须了解钱的本质。
第一部分: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经常听到有人讲这么一句话:“钱嘛,纸嘛。”
这话似乎有理有据,我们兜里的钞票不就是纸嘛。
但是,钱真的就是纸吗?如果是,那么,我们储蓄卡里面的数字算什么?当我们向别人借钱连字据都不留的时候,钱是什么?
可见,钱并不是纸,也不是储蓄卡、股票,更不是黄金、钻石……这些东西只是钱的载体或者记录形式,或者计量标准,并不能体现钱的本质。
那么,从本质上讲,钱究竟是什么?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点最基本的经济学知识。
我们知道,钱本身是没有用的,不能吃、不能穿、不能享受……一句话,不能直接使用。它只能在消费、购买中才能体现出用途。其用途就是用来交换我们所需要的物质或服务,那个物质或服务中含有一样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经济学上把它叫做“价值”。
相对于价值而言,钱是媒介、是符号、是衡量标尺、是交换工具……
作为交换工具,钱只能被用来按照某一约定的规则交换我们所需要的价值才能体现出它的作用,它只能依附价值而存在。
钱和价值的这种依附关系打个比喻说明很简单——钱和价值,好比我们的名字和我们人的关系,或者我们的影子和我们人的关系,有了我们的人,名字、影子也就相伴而至了。影子和名字不能脱离具体的人而存在。
明白了钱和价值的本质关系后,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创造了价值,才会有钱;而只要创造了价值,就必然有钱,因为钱是价值的名字、符号,还是价值的衡量标尺,可以衡量价值的大小、多少。
从理论上讲,如果没有创造价值,就没有钱。就如同没有一个具体的人存在,名字就不存在一样,影子也不可能存在。有人说,假如我要虚拟一个出来呢?要知道,纯粹理论的虚拟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吃空饷”,纯粹理论上不可能有漏洞导致“吃空饷”的存在,但现实有人钻管理的空子“吃空饷”,强占纳税人的钱,但这样的人是要下地狱的。
同理,从现代经济运行的角度讲,钱可以被虚拟出来。但要注意安全,因为被虚拟的钱是真的“魔鬼”。
实际上,自从银行业诞生以来,钱的虚拟就开始打开“潘多拉魔盒”。时至今日,被放出来的“魔鬼”也很多很多。
这些被虚拟出来的钱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的。但要注意,虚拟的钱本来是藏在“潘多拉魔盒”中的,你把它虚拟出来一定要有能力驾驭住它,否则就会出大问题:虚拟出的额度,必须在一定的时限内用对等的价值进行补充,不然就会出现严重的危机,至少是通货膨胀(这时,你原来的钱就不值钱了,或者就不属于你了)。
这就好比你按揭买了房子车子,必须按照约定向银行还钱还利息,你要在一定的时限内赚到这么多钱还给银行,不然,你的房子车子最后就要被法院判归银行。所以,即使虚拟钱,也应是有度的,同时还是有代价的,你要考虑自己能不能承受,不能像美国鬼子那样不负责任,把三四代子孙以后的钱都虚拟出来花销了,不然今后就要出大问题。
把这个道理用中国传统文化解释是“厚德载物”。请大家记住“厚德载物”这个词,明白其真实含义并认真践履后,会大大改写、改良你的整个人生。厚德载物的意思是,不管你赚到多少钱,或者虚拟多少出来,还要有承载这些钱的厚德,也就是你的行为准则要符合正善的价值观,要已经或者在未来切实地为社会、或者你的客户创造价值,而不要投机取巧,偷奸耍滑,不然要摔大跟斗。那些曾经辉煌而后被淘汰的人,几乎都是修德不够,难以承载其回报而落得的下场。这些人,其德多如竹篮,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综上所述,从本质上讲,钱是价值的媒介和衡量标尺。要赚钱,必须创造价值,否则,你赚到的钱不安全,难以保全,最终,你的“人民币”和“冥币”在结局上是没有差别的。
有一句话说“警察不找你,灾难会找你”,就是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