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研究发现,人类所有的痛苦均来自“认知失调”。而“认知失调”系因各种类型的“比较”而产生。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社会比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比较”的结果会引起人们心理的变化、情绪的波动,变化与波动的幅值由比较的结果决定。差别越大,幅值越大。
俗语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无处不在。但由于社会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每个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结果,虽然“比下”有余,我们却常常只选择“比上”。
于是,现实中的比较,常常被一种“必须超越别人”的心理所左右,进而演变成“攀比”,被“为比较而比较”的形式所主导。
譬如,家长在意的不是孩子考了多少分,而是比他的同学高出多少分,在班上排第几名,倘若名次在后,即使分数再高也要挨骂;
商人在意的不是自己的财富有多少,而是比同行多出多少,比自己的朋友熟人富多少,假如比别人的钱少,即使生活奢华也很难受;
当官者在意的不是自己的官阶高低,而是比能不能超过曾经同级的同僚,比实权的大小,即使很有权力但假使弱于他人,曾经的“八分钱邮票事件”(匿名“举报”)就会上演;
……
人们热衷于进行结果的比较,并因比较的结果而悲喜。殊不知,在比较时刻,结果其实早已必然——这个结果不是现在偶然出现的,而是早在当初就已确定。
由什么确定?
由“因”确定——此前的动机之“因”,行为之“因”。所谓因果因果,因决定果。
所以,佛门云:“菩萨畏因,俗人畏果。”(这句话的通俗解释就是:“觉悟智慧的人害怕种下恶因,所以随时警惕自己的思维和言行;愚昧无知的人,不懂得约束自己的思维和言行,等到恶报临头才知道害怕。”)
在建材行业,老板们的个人人生目标不同,企业目标不同,经营思维便千差万别,结果也就呈现出“五花八门”景象。进行一下比较是很有意思的。考虑到现代人个个冰雪聪明,都善于“以人为鉴”,那么,我们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建材老板的经营行为、或者经营状态进行“抽象比较”,随意列举二三,不作评点,看看仅从现象上能否让一些朋友得到一些启迪。鼓励对号入座。
栽刺与栽花的比较
常听人说,要多栽花,少栽刺。意思很直白,不用解释。花,人人爱;刺,人人厌(作防护篱除外)。被爱者,因其能给人带来美好感受;被厌者,因其只给人带来伤害和畏惧。所以,肯定栽花的结果好。
稍加分析不难发现,栽花,或栽刺,行为似差别不大,动机却鲜明有别,前者是利他,后者是损他。损他的目的通常就是为了利己,所以,反过来说利己者常常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损了他。
现实中的利他者,不管和谁打交道,都能让人如沐春风,与其合作,感到十分融洽、安全,不用担心,必有理想的价值回报。这些人十分重视信用,重视在合作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价值总量,并严守利益分配的游戏规则,他们在清洁改良着环境。
现实中的利己者,为利己而不择手段,所有与之打交道者无不深受其害,与之合作,最多仅能闻闻香味而已,汤和骨头都没有份。这些人常常言而无信、轻诺寡信,为了自己获利更高,常常不惜损害对方或者合作方利益,他们在污染破坏着世风。
在厂家和总代理之间,总代理和经销商之间,栽花者常见,栽刺者也不少见。
栽花者,尊重经销商,体谅经销商,随时看经销商的长处,为帮助其更好发挥而创造条件,这样的合作非常和谐,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栽刺者,对经销商一心吹毛求疵,处处挑别人的漏眼,遇事就责备经销商,只压任务(甚至设置陷阱引诱),不予帮扶,这样很难有忠诚的“下家”,很难把市场打开,市场打开都极难,遑论增长?
栽花者,在欣赏娇艳美色的同时还能品闻馥郁芬芳;栽刺者,面对令人胆寒的荆棘一不小心就扎了手。
是栽花,还是栽刺,当事人并不一定完全知情,因为角度决定每个人的观点和思路不同,但看结果反省前因,自己应该有所醒悟。
种庄稼与种果树的比较
庄稼与果树,用处不同,本无必要相互比较。种庄稼和种果树,也没有绝然的矛盾或霄壤的区别。我们这里将种庄稼和种果树拿来对比,并无他意,仅仅是想通过了解庄稼与果树的种植过程与收获的不同,导出“销售”与“营销”的区分。因为很多言必谈营销的人,其实并不懂什么叫营销,常常把营销和销售混为一谈,不知道销售和营销是绝然不同的两回事。在当今营销时代,如果对营销的认识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会很吃亏。
一般情况下种庄稼,是种一茬收一茬。年年劳作,年年收获;要年年收获,必须年年劳作,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种果树则不同,种下一棵果树后,因种类不同,有些当年结果,有些两三年、三五年开始结果,自然而然,年年几乎不劳而获,也是周而复始,永不停息。有些果树甚至随着年份的递增越结越多。
种庄稼与种果树的区别,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销售”和“营销”,与之十分类似。
“销售”和“营销”并不是像很多人所理解的那样混淆,它们是区别很大的两回事。“销售”就是具体卖产品,“营销”则不是具体卖产品,而是打造一个可以持续销售的体系,这个体系一旦建立,“销售”就不费吹灰之力自动完成。
由此可见,销售就像种庄稼一样,需要持续不断的播种耕耘才有收获;而营销则像种果树一样,一劳永逸。
觉悟者,应该立即建立起自己的营销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品牌”。所以,营销的核心工作进行围绕品牌的打造进行。在经营过程中,随时牢记品牌内涵的体现,品牌文化的演绎。
病入膏肓与防治未病的比较
并非耸人听闻,现代人无人不病,不是身体就是心理。
也非骇人听闻,现代企业无不病态,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团队建设上。
小病小恙并无大碍,就像我们很多人胃炎、咽炎、近视眼等多病缠身也照样长寿一样。
但致命的病却不能小视。
很多人患上了致命的病却不自知,生命处于旺盛状态时并无不适,等到感觉不舒服到医院检查时,通常已是癌症晚期,这是让神医扁鹊也望而却步、闻风而逃的情形。
很多企业患上了致命的“病”也不自知,尤其是当市场处于兴旺状态,有生意可做时,把一切隐患都掩盖了,一旦市场清冷或者遇到突发事件时,只有立即倒闭。很多大企业忙于融资投资,现金流几乎为零,表面风光实则危如累卵,企业大厦可于一夜之间坍塌。
人要重视防未病,企业更要如此。
防未病,人有人的规律,无非是清心寡欲,锻炼身体,注意心态等等。
防未病,企业也有企业的规律,最基础的是,在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后,凡事从利他(利于顾客、利于员工、利于社会)角度出发,时时思考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不要贪大求强,不要动辄就是“老子要办百年老店”、“老子要上市”。
你效益很好、利益很好,又不缺钱,上什么市?
我们见过很多“胎神”连上市是怎么回事都不懂,就在大谈“创业板”。殊不知风险很大(历史上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有近半数倒闭)的“创业板”又叫“二板”,这些家伙的确有点“二”。
好了,不进行“人身攻击”了。我还是鼓励更多的企业能够上市,但是一定要明了自己上市的目的,如果不是利他利社会,那你就等着最惨烈的报应吧。在人类历史中,上市公司的历史就是这样演绎的。
其实,不同老板的经营思路在现实中还有很多类型的对比,不乏有趣或是滑稽,也不乏可怜甚至残酷,很多人的追求,我们几乎现在就可以断定他的将来,但愿当事人能及早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