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哲人频出的时代——好比一个人当官后就会被认为是无所不通、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专家一样,一个人一旦事业有所成就,就会立即跃升为“哲人”,说的话总是富含哲理,字字珠玑,句句玄机。
这是个哲理泛滥的时代——海量的信息轰炸和教育导向的偏执使现代人越来越早熟,越来越聪明,聪明到似乎没有什么道理不懂,没有什么资讯不知,对一些紧要不紧要的人生哲理,都能张口就来。
人们用这些哲理作为行为座右铭,作为处事准则。
可是,很少有人怀疑:在一些貌似意义深远的哲理背后,会不会藏着巨大的误导陷阱?人们几乎不会想:当我们试图按照某个哲理的指导来解决生活困苦的时候,会不会恰恰就是这个哲理引我们入泥沼?
是的,在那些伟大的哲理背后,确实隐藏着很多陷阱;我们遇到的很多困惑,正是由这些哲理一手“导演”的。
例证太多了,不用搜肠刮肚就能轻易找出若干。不过,在这里我们无意对那些伪或空的哲理进行批驳、反证,因为它们大多数存在的意义本身并不大,或者虽然大有道理,但不过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常识而已,不必过多关注。倒是对一些被很多人误以为正确但实际是胡说,或者虽被各界的“大师”们推崇但实际上是讹传的谬理应该进行深一步探究、纠正,因为它直接关乎我们人生的成就与快乐、生命的厚度与质量。
比如关于“过程说”的哲理就是这类值得探究的哲理。
所谓“过程说”是指:人生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过程说”的推崇者们常常说,过程比结果重要,我们追求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他们常常会举出很多实例来加以佐证,譬如钓鱼,追求的是垂钓过程而不是钓得多少;譬如旅游,追求的是旅程而不是目的地;譬如人生,追求的是生命的经历而不是死亡的结果……
这些比喻咋一听蛮有道理,但是,稍加推敲就站不住脚。试想——
垂钓者如果三五个小时、或者一整天钓不起一条鱼(这是结果,不是过程),他还有兴趣继续抛钩吗?假如做得到这点,他不必出门即可在家享受钓鱼的过程——接一桶自来水在客厅慢慢钓;
没有旅途中各个景点让旅行者觉得赏心悦目(这是结果,不是过程),没有惬意的旅伴让旅行者感到身心愉悦(这是结果,不是过程),旅行者还有兴趣继续旅行?假如做得到这点,他可以足不出户或者在监狱里就完成旅行;
没有人生各个阶段的各种成就作为支撑(这是结果,不是过程),没有对将来成功结果的希望与期待,而只是一味地体验到失败失败再失败,看不到未来的一丝曙光,谁还有信心继续其人生旅程、事业旅程?假如做得到这点,不是神经病就是纯粹的弱智;
……
简单的推敲告诉我们:其实人生追求的就是结果,并非过程。
如果一定要说是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也是结果的串联,由结果贯穿始终,仍然是结果。我们之所以误以为是过程,是因为这个结果在不断累积、不断增加、不断变化;我们以为是“过程”并对“过程”留下美好回忆或者依恋,是源自对“过程”中的成长痕迹(其实就是结果)的怀念。
“过程说”者的头脑中常常浮现对“过程”中的片段的美好回忆,并以此证明自己享受的是“过程”,其实,那是当时的结果而非过程。假如现在比过去好,那么,对过去的苦的回忆也是甜蜜的;如果现在和过去一样苦,关于过去的苦的回忆会显得更痛苦。
在“过程说”中,用人生作比喻的人没有弄明白:其实,人生的结果也并不是什么死亡,而是所展现或者创造的价值。死亡只是生理结果,并非人生的收获。人生其实随时都在追求结果,如果一定要说是追求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也是若干结果的连接体,仍是结果。
人生,要的还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