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他”的若干疑问(三) |
来源:建材商界
作者:半隐
|
|
|
三、 在实际的生活与工作中如何体现利他?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利他”并不是什么神秘、高尚的玩意儿,而是我们一般人平时就应该做到、并且很容易做到的行为。 人类是群居动物,需要彼此的互助才能生存。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我们生活所用的一切,都是别人“利他”的结果。尽管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别人为我们所提供的物品往往是出于“利己”(他为了赚钱)的目的,但不管别人的目的是什么,实际结果是,别人的利己,于我而言,都是利于我的,为我提供了价值。所以,不管别人的出发点如何,只要利了“我”,我就应该感恩,应该报之以“利他”。 其实,很多人本身就是随时都在“利他”的,只是自己没有察觉到而已。这恰是古人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一开篇也说,从无偿利他中获得快乐,是每个人的本性。 在生存活动中,人和动物有个很显著的区别,就是人能着眼未来。人是所有动物中唯一懂得通过有计划饲养、种植的方式来为未来的生存做准备的高等动物。人在饲养和种植的过程中,对于家禽牲口、蔬菜庄稼都体现了完全的“利他”精神。人类发现,无论是养殖还是种植,只要全身心“利他”,就必定会有丰硕回报;同时,也只有“利他”才可能有较好的回报,回报的大小与利他的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可见,利他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的习惯。是一种智慧的本能,智慧的习惯,低等动物就做不到(当然,人类中的弱智也做不到)。 所以,只要我们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扎实,在本职工作上创造了更高的价值,就做到了货真价实的利他。 利他,就是如此简单。 读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认为自己完全掌握“利他”的真谛了,从此就可以在江湖上纵横驰骋地“利他”了,理直气壮地收费利他了。 其实不然。 很多人的利他,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心,也就是持有强烈追求功利回报的心理。这样的心理就犯了“利他”的大忌,将使利他的结果大打折扣。 因为如果怀着强烈的功利心而“利他”,功利会将会成为我们的心理负担,这样的话,在“利他”的路上,我们将会因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很辛苦,这既会影响价值创造额度,又很容易因功利目的达不到或者不理想而沮丧。 真正科学、健康的“利他”是不带功利心的利他。《建材商界》的服务理念提倡“用布施心做事”,所谓“布施心”,就是不带功利心。 为什么我们提倡用“布施心”利他呢? 应为用布施心做事好处太大了。首先,“布施心”没有功利目的,这样,在做事的过程中,就可做到“无欲则刚”,心地坦然,就将使我们自身的综合能量发挥到极致,价值创造能力达到最高水平,从而使我们的价值创造能力达到“最大化”;同时,因为得道者多助,我们又很容易得到外界的最大支持和配合,从而使我们的价值创造达到“最多化”,这样也就实现了我们的价值创造水平的“最高化”。 其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价值创造并不理想,但由于心境坦然,我们也不会沮丧,而只会内疚,反省、检讨自己,以求今后更好地创造价值。沮丧会让人灰心、放弃,内疚则不会,只会焕发“哀兵易胜”的力量,有助于价值提升。 再次,在用“布施心”做事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心底无私天地阔”,就会很充实快乐;而在充实快乐的情况下做事又会得到最大回报,所以,我们就会更有成就感,更有“法喜”(无私帮助别人后产生的那种发自心底的充实与喜悦)。这样的话,我们就一直处在一种快乐的状态中。这正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快乐(没想到获得竟然如此简单,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快乐状态的延续,就是幸福。 有人会问,如果我们不带功利心“利他”,不关注回报,没有回报,我们怎么生存?又怎么继续利他? 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不管关注不关注回报,回报是一定会有的,回报本身是“利他”的附属产物,是“利他”的影子,有“利他”,就必有回报。从经济学角度讲,钱就是价值的影子、符号、衡量标尺。只要有了价值,钱必然相伴而至。钱和价值,可能会先后体现,但绝不分会彼此分离。 所以,只要我们利他创造了价值,就必然会有钱。 不仅如此,还由于不带功利心使得我们的价值创造达到了最大化,我们得到的钱也自然就会最大化。 因此,在利他的时候,你根本不用考虑自己的功利目的。功利回报正如“尽日觅不得,时时还自来”一样,你越不考虑自己,你的回报越大。 简而言之,实际行为中的利他就是,抛开功利心,只管快乐、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就行了。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