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竞争的最高境界是“不争而胜”。
红海血淋淋,竞争异常烈。
这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市场的真实写照。身处其中的企业,随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稍有不慎便会冰破入水,被淘汰出局。据工商注册部门统计,全国每年退出历史舞台的企业,以数十万计。
面对争斗,尽管人们都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在那一瞬间荷尔蒙早已急升,满腔血气充盈,有几人能“急流勇退”?能够退下的,往往并不是什么“宽厚的长者”,而是“无奈的弱者”。弱者不是想退,而是斗不赢啊!
渴望在竞争中制胜,这是正常人的本能,无可厚非。可是,面对怎样才能真正制胜、持久制胜这样的问题,很多人却显得很毛躁。
每个人自己都在探索“补短板”、“掘资源”,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以便强过对手,快过对手;
满世界行走的策划大师、营销大师、培训大师也在真真假假地设计各种好看的“拳法”,以便向“求‘法’似渴”的企业卖出好价钱;动辄收费几十万的MBA、EMBA班、总裁班成了若干名牌大学、野鸡大学的主要创收来源。
经过这一系列“三昧真火”的熏炼,人们竞争能力增强了,而且也吃了兴奋剂,应该可以赢得“比赛”了,可是,抬头一看,“红海”更红了,竞争进一步惨烈……人们陷入万劫不复的竞争的恶性循环。
战略军事家说:“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战争。”这话有理,但只有最强者才能做到,否则,挑起的是无休止的战争;而且,即便是最强者,他一旦打开战争的“潘多拉魔盒”,他也会成为不断掀起各种战争(如文化大革命)的恶魔,不然寂寞难耐。
战争如是,竞争亦然。一个人,一个企业,如果想通过竞争来赢得市场地位,他将会陷入没完没了的竞争怪圈中不能自已。即便消灭了所有的对手,他也会因为永远胜不了心中的那个对手(至高的追求,心魔)而焦虑。
看来,争,是解决不了“争”的问题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办呢?
其实,古人早已教给了我们解决“争”的策略,那就是“不争”,不争而胜。
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恃强而争,解决不了问题,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柔”。
《列子》说得好:“天下有常胜之道,有常不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强,先不己若者;柔,先出于己者。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强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刚;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
简而言之就是,以强凌人,遇到比自己更强的,就倒霉了;而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者,本身就是战胜的比自己强的人,所以,遇到更强的也不怕。
《老子》气势宏大地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现在,我们知道了,不争,才是最佳的“争之道”。
但是,不争,又是怎么一个不争法呢?
古人并没有明确提出来。尽管兵法上说“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是,怎么个“伐谋”,怎么个“不战而屈人”,也没有具体交代。
其实,并不是古兵法不作交代,而是因为,这个问题虽是军事上的问题,但答案却不在军事上,而在政治上。政治问题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繁缛的“软件”来解决的,不是兵法上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同理,关于如何“不争而胜”的问题,也不是从“竞争”的角度去探讨,而是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去探讨,也就是从“德”的角度去探讨。
何谓“德”?
德不是狭隘地指人们平时所说的道德品质,而是指人们的各种行为规则(就是你为人处世的指导思想)的总和。历史表明,如果这个“德”完全合乎“道”,也就是遵循了规律,那么,这样的德就是美德、大德、厚德(厚德可载物);不然,就是德有缺陷;如果全部不合规律,就是缺德、失德。
德,对我们的人生(企业一生也是一样)万分重要,她不仅为我们提供施展的平台(德好的人才会有更多的人原意同你合作、长期合作),还能帮我们承载并保有所有的回报、福报(财富、快乐等。不然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我们务必将“德”建设好。
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把握规律、遵循规律,建立起自己的大德、厚德呢?
世间事,不仅纷繁复杂,而且万般变化,要一一去掌握规律很困难。不过,我们《今日成功学》精心研究推出了“今日成功三宝”(即,诚信、利他、因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主体内容在此陆续刊登,以飨“有缘人”——(下转2版 为什么要讲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