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他”的若干疑问(九) |
来源:建材商界
作者:半隐
|
|
|
九、 一般情况下,人们为什么很难做到利他?
一件东西如果我们特别爱护,它的保存寿命一定会很长;一个人如果我们真心对他好,他与我们的感情一定会持久…… 世界上任何事,只有全神贯注、全力投入、一心做事,其回报才有最大的可能。如农人种庄稼、植树、养殖,匠人对待自己的艺术品等。 所谓“全神贯注、全力投入、一心做事”就是利他。也就是说,“利他”早已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中。只是人们“日用而不知”。 对物、对事,我们都早已懂得利他的好处。一个清醒明白的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自然会主动地做到利他。 那么,在对人的时候呢? 在面对人的时候,很多人就做不到利他了。 这是缘何? 这是“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知觉”双重作用的结果。 对于种庄稼、搞养殖,我们有经验,都知道利他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可以把控,信息是对称透明的,因此,我们愿意投入。 但是对人,我们却因“知人知面不知心”而胆怯了。“不知心”就是“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很多明白自己内心并不干净的人因“透明度知觉”而“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以为别人内心也不干净,所以不敢利他,怕吃亏。 从小,在和别人打交道时,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个“防人之心”,首先就将对方列为“防”的对象。这时,对方的不良印象在还没有打交道前就已经先入为主占据了我们的心智,我们怎么愿意利他,怎能做到利他? 当彼此之间都开始这样对待对方的时候,实际上互不信任、互不诚信也就自然而现了。这就是当今时代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谁都没有勇气利他,谁都没有信心坚持长期“利他”。 那该怎么办? 其实,很多人关于利他的担忧都是“杞人忧天”。他们不能做到利他,并不是害怕吃亏,而是对利他可使回报最大化心有疑虑。 我们调查过很多人,问他们同一个问题:“当你发现一个人真的对你好的时候,你会怎样对他?” 几乎所有人都答:“对他更好!”包括我们认为很不诚信的人也这样回答。 这说明,每个人其实都是有“利他”秉性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开篇就这样写),都能做到利他,并且“知恩图报”。我们对别人好,别人一定会“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反过来,我们也是这样。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主动利他呢?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利他”。 这里教大家一个正确而有效的智慧利他之道,以供借鉴: 1、筛选对象。面对利他的对象,进行初步筛选,如果人生观、价值观与我们格格不入,这样的人可以远离,不用同他们讲利他。因为利他就是创造价值,而他的价值观与我们不同,我们的利他如何体现价值?所以,面对这样的人根本不用利他。只有遇到人生观价值观与我们相同或相近的人,才是我们理想的利他对象。对这样的人,我们放心利他就行。 2、利他时,注意心理上功利心的调节,功利心越小越好,最好摒除功利心。利他的效果,与功利心成反比。 3、在现实利他中,有些人可能疑神疑鬼,不信任我们,对这样的怀疑行为不用理会。不理会有两层意思,要么远离他,不用在他身上施行利他;要么继续利他,直至感化他,让他真正明白我们,接受我们的价值。 《建材商界》的服务理念下半句是“为有缘人服务”,就是明确了自己利他的对象——只为那些发展观、价值观与我们相近的阳光企业服务,非此类企业我们可以敬而远之。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