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扭曲与苦闷 |
来源:建材与装饰
作者:叶昌中
|
|
|
曾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只关半年。”现在研究营销,感觉到企业营销策略与结果的对应关系与此惊人相似。
这个时代被人谓之“诚信缺失的时代”,人们总觉得诚信越来越稀罕了。
但是,每个人扪心自问闭目自视一下又发觉,自己是诚信的,并且愿意随时表现诚信。
那为什么单个人是诚信的,而两个、多个诚信叠加在一起时变得不诚信呢?为什么每个人自己看自己时是诚信的,而在别人眼里却缺乏诚信呢?
实际上我们缺失的并不是诚信,而是诚信每被质疑。
笔者曾担任过一家报社的领导职务,经常有朋友向我打听报纸发行量。说实话,我非常注重抓发行,我负责的报纸在全国同行中的影响(包括内容与发行量)多年来名列前茅,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会笑话他们,“只有真正的外行才问这个问题。”
能够提出“发行量”这个概念的人,应该不算是外行,事实上其中很多提问者就是传媒界人士,或者曾经从事过传媒工作,很专业,但我依然肯定他们是“真正的外行”,为什么?
我会马上举个例子来证明——
如果有人问你家里有多少财产,你怎么回答?
通常,在感觉不到威胁存在而又需要表现虚荣的话,人们会有所夸大,夸大程度依当时状况或习惯而定;受财不外露心理影响或感觉有潜在威胁,人们会有所压缩,同样,压缩程度根据当时状况决定。
很难有人实话实说。
有人说,我这人从不做假,我就如实相告。
从品格上来讲,如实相告是一种美德,提问者也希望你如实相告。
但问题是,即使你讲的是实话,提问者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看似有具体所指而实际上答案模糊的问题,说答案模糊并不是说没有清晰的答案,而是提问者因为种种原因对任何答案都不会信任,所以不会认可。
(问媒体发行量或收视率,其结果与此如出一辙。提问者不如根据自己的观察调查来分析判断。)
诚信的悲哀正在于此。
由此,就带来了营销的扭曲与苦闷。
按道理,营销的作用与第一阶段的目的就是建立并提高与消费者的情感和谐度,而情感和谐的基础应该建立在诚信之上,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你诚信试一试呢?
如果你真的诚信,你告诉消费者,这批地板虽然是出口时被外商淘汰下来的,但质量没问题,就是花色不符合国外流行趋势,现在国内降价大处理,欢迎购买。
结果无人问津。
而你营销策略变通一下,从新命名为专门为一部分消费者定制的“外销型”产品,并且花钱将所有包装更换为外文包装。
结果,大幅加价后买者还趋之若鹜。
如果你真的诚信,你告诉消费者,这批瓷砖在仓库里放了一两年都卖不出去,质量也有些问题,现在大降价处理,欢迎选择。
结果都不屑一顾。
而你营销策略变通一下,美名为“×周年庆”或者“×瓷砖节”大酬宾,价格加一倍还“限量购买”。
结果,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难怪有人说,现在这个时代真他妈怪,你不在标价50元的价签上添一个零,服装挂三年也卖不出去;医生不接红包,家属不会相信他把手术做得好;导演不在深夜找女演员谈戏,会被她骂为“不是男人”……
于是,营销的诚信只能大肆标榜而实践上必须远离。“3·15”晚会上被曝光的多是自以为太“冤”而运气太差的牺牲品。
看来,在庞大而雄厚的“诚信质疑”市场上,要让诚信回归很难。消费市场似乎是“贱骨头”,“敬酒不吃爱吃罚酒”,面对这样的市场,伪诚信不得不盛行。面对伪诚信,道德呼吁似乎苍白空泛,法律制裁又软弱无力,而施行者又无可奈何,在悲哀中,我们似乎束手无策,看得见的稻草只剩“期待文化提升与信仰引导的作用”了。营销扭曲与苦闷不知还要“坚持”到何时?!
但请明白,营销诚信缺失不惟在营销者身上,更多的根在消费者诚信质疑上。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