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市场上经常上演“蒸发”闹剧——
几乎是三天两头,你就能在大众媒体(含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公司职工早上上班,忽然发现老板人去楼空。
在建材装饰行业,你也能经常看到装饰公司卷款潜逃的报道,全国每年都有几十起;生产企业老板“跑路”不易,但也并不鲜见,仅去年(05年)一年,在瓷都佛山就有好几家陶瓷企业老板悄然消失,类似案例全国有十多起,他们几乎都曾是几千万甚至上亿资产的企业老板;十多亿资产的企业轰然坍塌的例子我们都不举了……
过去人们常爱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这些抓住机遇已经崛起的老板们为何不光彩地“离去”?难道他们不知道再“准备”了?
“准备”只是初级营销
营销是有程序的,在产品的不同市场阶段,根据其生命力指数,采取的营销措施应该是不同的。在产品的初级市场阶段(即导入期),企业容易把握,可以快速发展,过了导入期就没那么容易了。就像烧开水,只要加火,烧开不难,但烧开后再要提温就很困难。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许多有魄力的老板就是把握住了可以快速发展的时机,自发地顺应了初级营销手法,靠拼杀、靠赌而发展起来的。这批老板后来分成了三类,有了三种结局。一类是随着市场发展,需要高级一点的营销手法时,他不适应倒下了;一类则继续自发地顺应了高级一点的营销规则,所以挺了下去,但在接下来的日子,免不了被淘汰之命;一类有长远目光的老板开始自觉地运用高级一些的营销手法,所以快速而顺利地发展了。其中第二类被淘汰有个延展时段,并不是哪一天忽然全倒下了,而是随着产品发展周期的变化到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营销手法、适应不了时才倒下的,所以几乎每年都能看到。尽管比例不高,但在全国范围来看,数量惊人。
我们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其实就是偏爱善于营销的人。营销的要求随着市场发展的阶段不同而有变化,不同的阶段一定要有不同的营销认识,采用不同的营销手法。另外,切入市场的营销决策一定要把握时机,一般来说,有六成把握时机就要果敢决策去做了,不然就会错过良机,落后于市场,落后于他人。所以善于营销就一定要把握时机,一旦把握了时机,无论有意无意都会被机遇垂青。
被机遇垂青是因为有了准备,但这种准备是客观的,只能算初级营销。
用营销来主动捕捉机遇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待营销的期望就是尽快而直接地获取利益。这种期望在营销行为上表现得很明显。但是,“拔苗助长”的古训告诉我们,如果过于关注眼前的利益,很容易忽视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我们用烧开水来打个比喻。假设把水烧到100℃时是我们最理想的收益,当我们烧到70℃、80℃时很可能因水还不开而心急等不得就收获了70℃、80℃,这时的收获不叫开水,只能叫热水。其实这时再加把火,收获发生质变的事立即可以兑现,但我们已经抽薪断火……这种现象造成企业在追求利润时出现短视行为,短视行为的毒副作用就表现在,由于看不清远景,对未来把握不大,导致企业营销在各个方面都采用保守办法,因此丧失了许多可以突破的机会。有时忍几个月可能就多赚几百万,他忍不下去了,白白丢失了可得之收益;有时坚持一下挺过去,价格又会涨起来,他挺不了,价涨起来时,他的货已处理完了,置新货吧已经全面上涨了。
这种时候如果按健康的营销思路来走,用策略指导按程序走就可以规避短视行为,使各个机遇处在营销的捕捉点上,通过科学的营销来捕捉机遇,就能一直占据市场主动权。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机遇,被机遇偏爱是自发初级营销的收获,而能主动发现并捕捉到机遇则是科学营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