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材行业,摊位制市场与超市两种业态孰优孰劣、孰生孰死,曾经是许多著名专家反复论证、争论许久的话题。有些专家(知名大学教授)拿谁的钱就按谁的立场说话,昨天在彼论坛上发言说传统摊位制很快被淘汰,今天在此论坛上又说超市水土不服,后天说两者可以并存……
事实将要或已经证明,摊位制市场和超市在我国将会长期共存,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在材料的选择上会更趋科学性和互补性。比如钢材,很难进超市卖;比如锁具五金,显然更适合在超市销售。
超市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大而杂的建材铺,其竞争主要体现在实力、口岸、信息传递、品牌宣传上,所以超市之间竞争的胜败、市场份额的大小没有多大悬念,倒是摊位制建材市场之间的竞争要复杂许多,所以本文想谈谈摊位制建材市场未来营销的思路。
营销现状
假如没有竞争,兴办摊位制市场将是多么理想的生财之道。你看,所有的铺面都租得满满的,主办方不需费多大脑筋,只需要做好后勤服务,就可安安心心坐收租金。可是,这种状况几乎是幻想。
实际上,摊位制市场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兴办摊位制建材市场在一般人看来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所以从90年代初到今天,全国所有省会级及省会级以上城市,没有不冒出数十甚至上百个摊位制建材市场出来的,地市级城市也很热闹。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人们一直爱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建材市场的表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两三年。”许多市场因为种种“客观”原因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留下一些或具有口岸优势、或重视品牌营销、或具备相当规模与实力的市场继续拼杀。
遍观现在的建材市场,除规模与硬件外,其它方面几乎完全“同质化”:
一、商家相同。许多商家都开有数家门店,把其作为窗口。有些商家只要有新市场,都要前去开店。
二、产品相同。由于商家相同或相似,产品自然相同。即便有些商家并没有在每家市场开店,但因产品的同质化很普遍,而大部分这样的产品其品牌都不响亮,所以还是相当于产品相同。
三、促销相同。没有哪家市场能逃出这样的促销窠臼:打折、降价、办“地板节”、“马桶节”、“涂料节”等等。铺天盖地宣传的都是“全市最低价”,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全市最贱货”。
四、广告相同。几乎没有品牌形象广告,全部都是围绕促销活动而打的处理残次品、淘汰品的广告。这些广告的目的表面看是为了吸引零售零星买主,聚集人气,实际上最主要是做给场内商家看的。因为生意不好,怕人气少商家不交租金。有些商家只重表面人气。
最后一条相同的是,几乎都不研究并探讨适合摊位制建材市场的营销方法,所用的营销手法都是从其它行业移植过来的,热闹而不实用,投入产出率低。
营销思考
在《建材与装饰》前几期刊登的建材营销学的基础知识中,我们总结过建材的消费特征与销售特征,我们知道,建材是理性的定量消费品,刺激性销售手段是没用的。打个很简单的比喻,同样是高档名牌产品,都卖一块钱一件,五粮液酒我可买几百瓶回家慢慢喝,可是TOTO马桶我只会根据卫生间的数量对应买,绝不可能在一个卫生间装5个10个TOTO马桶。
就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对比,我们都应该明白,建材的销售、促销、营销与其它的生活常用品、易耗品等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热衷于学习其它行业的一些办法,可能不仅会“杀鸡用牛刀”,效率很低,而且还阻碍了我们对适合本行业的营销方式的探讨。尤其是当我们没有新招,老是在别的市场后面随波逐流时,恐怕很难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我们可以尝试分析一下被淘汰的原因和程序:假设现在有一个市场,其商家入驻是满员的(不满更危险),由于其不熟悉建材消费特征,没有正确有效的营销办法,所以市场生意不理想,越变越差,由于商家赚不到钱,不交(交不起)房租,只好撤场……已经踏上恶性循环之路,商家撤到一定数量,无法补充,市场就只有退出竞争舞台了。
从这个程序分析中应该能看出,市场发展与兴旺的条件具有惟一性,那就是商家能赚到钱。市场只有设法让商家都能赚到钱,才会无惧于竞争。
那么,商家又如何能赚到钱呢?这应该成为市场方最关心的问题。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帮助商家,对兴办建材市场的人来说不仅是义务,更是义无反顾、义不容辞的责任。
考虑到商家普遍的营销水平,建材市场方不妨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对市场的聚焦定位要明确,并根据此定位确定品牌营销策略,向所有商家传达主题,灌输理念。卖场要尽快树立起与定位相匹配的品牌。
二、教育、引导广大商家重视现代营销,在理解建材消费特征和销售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建材营销学》。
三、选择效率高的方式搞促销,促销不能过频。要引导商家正确看待建材市场的人气。建材市场不需要泡沫人气。
四、市场方成立“营销专家事务所”,聘请部分专兼职的“明事理”(真正懂得实战营销,不是仅仅背几个概念)的人为商家提供普及性教育和营销顾问(类似于法律顾问)服务。本条建议谁走在前面,谁的竞争力将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