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不慎伤寒,买药的时候,医生给我推荐了一盒10元的药,并保证:3天之内就基本会好。
有10多年鼻炎经历的自己“清楚”,3天?一个星期康复就不错了。结果大跌眼镜,两天之后我就完全康复了。
兴奋之余,自己为之前的想法觉得好笑:买药治病,本就为了快些康复,按理是越快越好,恨不得“立竿见影”,难道自己还想拖得“久”一点?未必心理上有什么问题?
几经思考,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原来,治愈我的这盒药只花了10元,而且我还只吃了一半。假如它标价200元,我就会认为这个疗效是“理所应当”的了,但它只花了10元——药还是那盒药,本质没有改变,但因为价格的不同引发了我不同的心理认识,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认知。
这就是心理学的“认知平衡”原理——当人们对某个事物构建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后续的思维和行动都会努力去遵循那个已经构建了的认识,并保持前后的一致性,以达到自己在认知上的平衡。
人如果在认知上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会带来很强的心理不适感,影响到言行。
“认知平衡”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小时候,你在独木桥上哆嗦,大人叫你把它当平地,当你照做之后,你发现你的两条腿不再抖了。
一件很高档的风衣,你穿着很神气,当行家说它只是廉价物品后,你就嫌弃它,不再穿,即便行家说是和你开玩笑,你依然心存芥蒂。
很饿的时候一碗大米饭你感到很香,平时根本不放在心上。
还有“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爱屋及乌”等等,这类例子实在不胜枚举。
那么,既然“认知平衡”充斥于生活的每个角落,那它给我们的商业经营会带来一些什么启示?
为商者,讲究回报率,追求更少的成本带来更多的回报。在此,我们就从认知平衡的角度、用数学模型的方式来解析如何提高我们的回报。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投资的回报公式是:
回报=回报率×成本
毋庸置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事的回报最大化,那么,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我们来看看从投资回报公式上如何做文章。
一个人在很饿的时候得到一碗饭的赠与,即便再难吃也是救命于危难之际,很有价值,必图回报;而很饱的时候送上一碗饭,即便再美味也是多此一举,毫无意义。
所以,等式的另一端是,回报源于创造价值。
我们眼前很容易浮现出这样的结构(或者公式):回报作为一个节点,也是支点,它的左边是“价值”,它的右边是“回报率×成本”。而回报本身,还有个通俗的名字,通常叫做“财富”,当然还有“名”、“权”等,为了叙事方便,我们这里只讨论“财富”的俗名“钱”。
我们知道,价值和钱的关系,就好比人和影子的关系,人在影在,人消影灭。通常,只要你创造的价值具有足够的“稀缺性”和“卓越性”(高含金量价值的两个维度),自然会得到足够的钱——钱自然会相伴而至,因为它是价值的符号,也是衡量标尺之一。离开了价值,钱就没有任何意义。譬如冥币,面额十分巨大,但因并不代表价值,对任何人来说都没有意义。
也就是说,只有创造了价值的投入才是“有效成本”,才可能带来回报。那些爱讲“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人要明白:世界只认功劳,不认苦劳。
我们再来谈谈怎样提升价值——
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情感价值,两种价值的回报率是不同的,在此,我们定义使用价值的回报率为“回报率1”,情感价值的回报率为“回报率2”;考虑到无效成本不但不能带来回报,反而造成浪费,所以其回报率为负值,带入等式得:
回报=回报率×(使用价值+情感价值)-浪费
=使用价值×回报率1+情感价值×回报率2-浪费
从认知平衡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能够令我们认知平衡且安全的回报就是,符合认知平衡条件的使用价值和情感价值的叠加。
一、使用价值中的认知平衡: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当产品被制造出来,其使用价值就已经确定;在一定的行情下,何种材质、工艺生产的具有何种功能的产品,其定价具有一定的评估标准,如无特殊情况很长时间内不会改变,即使有波动幅度也不大,所以回报率1基本为定值。综上,当产品刚一下线,其使用价值所换来的回报就已经确定。
二、情感价值中的认知平衡:
首先,“回报率2”为不定数,依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心情而变,无法确定,只能附和。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种加持的情况,也有“马屁拍到大腿上”这种减持的情况,更有“好心当作驴肝肺”这种回报为负的情况。唯一的建议是,多与懂得感恩、乐于利他的人相处,尽量远离自私自利的人,假如你为他倒杯水,感恩的人会认为你关心他,并记得回报你;自私的人会认为你“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时时提防你,甚至加害你。
其次,情感价值是关键。既然使用价值带来的回报早已确定,情感回报率可以变化,那么除“减少浪费”以外,提高回报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情感价值,即提升人们对你的认知度。
对于初级层面,就是让顾客充分了解你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很多商家所说的“通过提升终端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建立高端品牌的印象”就属于此层面,暂且不论是否高端),觉得“物有所值”,即提高认可度;
对于中级层面,就是获得更多的、超越产品使用价值的“认同”,达到“物超所值”。以你优秀的服务,让你的顾客对你赞叹有加,认为你是信得过的好品牌,即构建美誉度;
对于高级层面,交易之后,顾客本以为你们的利益关系已经结束,但你仍想着顾客,真诚地以利他心给与他期望之外的收获,进而使他完全认同你行为的根本动机(即品牌理念),甚至主动或不自觉地与之趋于一致,即形成忠诚度(此处不单指消费者,与经销商、装饰公司等的合作皆是如此,差别只在于与消费者为单次交易,而与经销商、装饰公司等为长期反复交易,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建材营销的主要目标——经销商和装饰公司等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反复交易关系的对象)。
原来,无论是提升认可度、美誉度,还是构建忠诚度,品牌打造的关键就在于情感价值的提升;
原来,没有“一流的企业做标准,超一流的企业做宗教”这么复杂、这么玄幻——都是为了让顾客达到某一层面的认知平衡罢了。
我们期待人们对更多的品牌达到更高层面的认知平衡。